纽约路演的“伦理胜利”并未带来预期中的欢呼与松懈,反而像一剂效力复杂的强心针,让“哲牛-基石”的核心团队在返回位于硅谷的全球总部后,陷入了一种更深沉的疲惫与反思。资本市场的火焰灼烧过后,留下的并非灰烬,而是一种对自身道路更为冷峻的审视。然而,他们尚未意识到,外部的质询风暴虽暂告段落,一场源于内部、更为尖锐的“透明之殇”正悄然酝酿。
王哲站在总部顶楼“静思堂”的落地窗前,窗外是加州永不疲倦的阳光与蓬勃生长的科技丛林。但他的内心,却盘踞着纽约夜空般的深邃与清冷。他想起苏小蕊面对资本巨鳄时引用的“恻隐之心”,也想起自己提及的“大巧若拙”。这些源自古老东方的智慧,在西方资本的中心勉强争得了一席之地,但其代价是什么?是将“守护”这一宏大理念,肢解成一份份可供估值、充满约束条款的招股说明书。这种将灵魂置于天平上称量的割裂感,比任何直接的敌意更令人窒息。
“我们像是在用敌人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王哲对身旁的李壮和林婉婷低声说道,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李壮,这个眉骨上还带着早年实战训练留下浅疤的硬汉,此刻紧锁着眉头,他习惯于看得见摸得着的敌人或技术难题,对于这种弥漫在理念层面的无形对抗,感到有力无处使。
“老大,我就直说了,”李壮的声音一如既往地洪亮,带着军人式的直率,“路演是赢了场面,但咱们的核心算法‘鸿蒙’、行为预测模型‘烛照’,这些真正的心脏和大脑,难道真要像‘息壤’一样,彻底开源?我担心,‘悲歌’的教训还没过去多久,我们把底牌都亮出去,下一个全球性的危机来时,我们拿什么当奇兵?”
林婉婷推了推她的金丝边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冷静如数据流。“李壮的担忧不无道理,王哲。‘有限守护’原则的边界需要最清晰的定义。我认为,我们需要一套前所未有的内部监控与伦理审查系统,不仅仅是针对技术本身,更是针对我们每一个拥有高阶权限的人。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而我们现在手握的,是近乎‘神’的雏形。”她的话语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切中了团队一直回避的核心矛盾——在成为“守护者”的途中,如何防止自身的异化?
一直在旁边安静调息的苏小蕊缓缓睁开眼,她的眼眸清澈,却带着一丝深切的忧虑。“婉婷姐的建议,我部分赞同。自查与自律是必要的。但监控的尺度何在?如果我们以‘守护’之名,在公司内部构建一个全景监控的‘水晶监狱’,那么我们所扞卫的文明尊严与个体自由,又从何谈起?这岂不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悖论?”她引用了先贤的话语,“《尚书》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的危险在于易变,而道心的精微在于难守。我们需要的是激发每个人内心的‘道心’,而非仅仅依靠外部的规训。”
会议陷入了僵局。这正是“透明之殇”的第一重困境:对外部世界,他们倡导有限度的透明(如“息壤”开源);对内部自身,是否应该执行无限度的透明(全面监控)? 守护的边界与权力的制衡,在这个即将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走向的组织内部,首次被摆上了残酷的谈判桌。
最终,一个折中但极具争议的方案“烛龙”被提上日程。该系统将以“鸿蒙”AI为核心,接入公司所有核心研发数据流,并对L5及以上核心成员的关键生理指标(如心率、皮电反应等微表情波动)、通讯记录(非内容,但包括频次与对象)以及网络行为轨迹,进行不间断的“匿名化”聚合分析,旨在提前预警任何可能偏离“守护者”誓言的心理偏误、利益冲突乃至被胁迫的风险。系统以中国古代神话中“烛龙”睁眼为昼、闭眼为夜,洞察九幽的能力命名,寓意其无所不察的监控力。
“烛龙”的测试上线,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团队内部激起了隐秘而深远的涟漪。技术狂人们开始下意识地减少对敏感话题的探讨,甚至在非工作聊天中也变得谨慎;一些原本习惯于在深夜灵感迸发时独自钻研敏感方向的工程师,感受到了无形的目光,创造性火花仿佛被套上了枷锁。一种自我审查的氛围,如同无色无味的雾霭,开始在曾经开放、活跃的研发中心弥漫。李壮发现自己提交的关于“极端情境下非对称响应预案”的申请,被系统标记为“潜在攻击性推演,需伦理委员会复核”,这让他勃然大怒,却又有火发不出——系统是匿名且基于规则的。
然而,“烛龙”系统真正引爆的危机,却来自一个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方向。
就在“哲牛-基石”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最新版招股书增补文件的当夜,一场精心策划的网络攻击,如同潜伏在深海中的巨兽,骤然发动。攻击的目标并非“哲牛-基石”坚不可摧的主防火墙,而是其看似无关紧要,却链接着数百万台已部署的“承影”机器人的外部数据中继节点。攻击者使用了某种前所未见的、模仿“悲歌”病毒早期特征的新型逻辑炸弹,试图通过制造微秒级的指令混乱,诱使特定批次的“承影”机器人执行错误的诊断程序,从而在特定区域内引发小范围的公众恐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