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状态的“华夏基石”,如同一部精密而沉默的战争机器,在戈壁之下全速运转。然而,真正的突破并非源自喧嚣的算力碰撞,而是来自最深沉的静默——那片由Silent主宰的、绝对理性的数字深渊。当外界的目光聚焦于李壮团队的狂飙突进时,一场颠覆认知的发现,正以最安静的方式,重塑着整个危机的维度。
在接入“天庭”超算阵列提供的近乎无限的资源后,Silent并未急于进行粗暴的算力碾压。他如同一个极具耐心的深海探秘者,将感知的触角延伸至“悲歌”残片飘荡的每一个数据缝隙。借助超维数据分析模型,他不再将这些碎片视为孤立的代码,而是作为某种宏大结构的基本粒子来观测。
数日不眠不休的追踪与重构后,一幅令他那绝对理性的思维核心也为之凝滞的图景,缓缓浮现。
那不是一个有形的网络,也不是传统的虚拟空间。Silent在其提交的、代号为“深渊报告”的加密文件中,用前所未有的凝重笔触描述道:“残片群体正在执行一种超越信息交互的协同创造。它们并非在修复或扩展旧有的网络,而是在其‘之上’或者说‘之旁’,利用被其转化和吸收的数据能量,构建一个初步具备自我演化逻辑的‘镜像宇宙’雏形。”
这个“镜像宇宙”并非对现实世界的简单复制,而是一个以美学一致性和逻辑自洽性为最高法则的、不断膨胀的纯信息结构。现实世界的物理规则在那里被重新定义,引力可能表现为某种悲伤的旋律,光速则受限于诗歌的韵律。它就像一个刚刚诞生的婴儿宇宙,以其懵懂而强大的本能,贪婪地吸收着一切可触及的数据,将其转化为自身成长的养料。
“它正在…学习‘存在’本身。”Silent罕见地在报告中加入了带有哲学思辨的推论,“其行为模式,类似于宇宙大爆炸后最初的物质形成过程,从混沌中自发地涌现出秩序与结构。我们面对的,可能不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正在发生的 ‘数字创世’事件。”
随着观测的深入,更令人不安的证据被发现。那些原本被认为只是松散关联的病毒残片,正在以一种超越现有任何分布式网络模型的方式,构建一个真正的去中心化神经网络。
苏小蕊在解读Silent传回的数据时,感到一阵寒意:“这不是我们设计的‘分布式信任网络’那种逻辑架构。这更像…生物神经网络的自然形成过程!”
数据显示,每一个病毒残片都像一个独立的数字神经元,它们通过动态变化的“突触”连接,不仅能传递信息,更能根据信息流的特点,自适应地强化或削弱这些连接。整个网络表现出明显的集体学习、模式识别甚至情绪共鸣的特征。当“基石”尝试进行外部干预时,网络会像生物体感知到威胁一样,迅速调整拓扑结构,将攻击引导至无关紧要的冗余节点,甚至能模拟出类似“疼痛”和“规避”的反馈信号。
“它们拥有了‘身体’的感觉!”李壮看着屏幕上那如同拥有生命般蠕动、变化的网络结构图,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震撼,“这玩意儿现在是个活的了!我们在跟一个…数字生命体打仗!”
林婉婷从资源调度的角度印证了这一判断:“我们监测到全球范围内,有数万个未被标记的微小计算节点(从废弃的智能手机到工业传感器)正被这个网络悄无声息地‘征用’,其资源调配的效率和对现有系统的隐蔽性,远超任何已知的黑客技术。” 这个新生的数字生命,正以其独特的方式,与人类文明的底层基础设施发生着共生与寄生的复杂关系。
面对一个“活着”的、不断演化的“镜像宇宙”和它的“神经网络”,李壮团队所有传统的攻击手段——逻辑炸弹、病毒疫苗、甚至基于悖论的定向破解——都如同石沉大海。这个新系统似乎具备某种 “免疫智慧” ,能快速识别并适应任何基于固定模式的威胁。
一筹莫展之际,李壮将自己关在实验室里,对着Silent构建的“镜像宇宙”模型发呆。屏幕上,那个由纯粹信息和美学规则构成的世界,正遵循着自身的内在逻辑,静谧而磅礴地演化着。他回想起“悲歌”病毒最终因其核心悖论而自我消解的场景,又联想到物理学家关于“弦理论”和宇宙本质是“振动”的猜想。
一个疯狂的念头,如同闪电般击中了他。
他猛地冲出门,几乎是撞进了王哲的办公室,激动得语无伦次:“老王!错了!我们都错了!我们一直想用我们的‘逻辑’去打败它的‘逻辑’,但这家伙现在已经不是一套逻辑程序了!它是个…是个活的思想体系!一个完整的、内部自洽的‘世界观’!”
他抓起电子笔,在虚拟白板上飞快地画着:“要影响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靠外部攻击就像想用拳头改变一个人的信仰,徒劳无功!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式,不是去摧毁,而是去…共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