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星链”在苍穹之上编织智能网络时,另一支探索的触角正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地球最深邃的伤口,马里亚纳海沟的“挑战者深渊”——坚定地延伸。与星辰大海的辽阔壮丽不同,万米之下的深海,是永恒的黑暗、绝对的寂静与足以压垮钢铁的恐怖压力构成的内省之境。“定海”系统将要面对的,不仅是技术的极限考验,更是一场关于智能在完全孤立环境下本质为何的哲学实验。
由国家深海基地主持的“深渊生命与环境科学考察”项目迎来了最关键的阶段。最新一代的万米级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其核心控制系统已全面集成“定海”系统。此次任务的目标,不仅是抵达海沟底部,更是要探索一片从未被涉足、被称为“冥府之眼”的深海热液喷口区,那里被认为可能存在着完全独立演化的未知生命形式。
在出发前的任务简报会上,项目首席科学家,一位鬓发花白的海洋生物学家,语气中混合着兴奋与凝重:“那里是地球的‘异星世界’。压力超过1100个大气压,水温从冰点到沸点交织,化学环境剧毒。任何传统的遥控或预设程序都毫无意义。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在那种环境下‘独立思考’、‘随机应变’的伙伴。‘定海’,将是‘蛟龙’在深渊中的‘另一个大脑’。”
苏小蕊为“定海”系统注入了针对深海极端环境特别优化的“孤勇”决策模式。她强化了其在信息极度匮乏情况下的贝叶斯推理与反事实推断能力,并设定了最高优先级的核心指令:“在保障潜水器与乘员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化科学发现价值,尤其关注可能颠覆现有生命认知的现象。”
李壮则拍着胸脯对潜航员团队保证:“放心,咱们的‘定海’兄弟,在下面比在家里还清醒!它现在就是个‘深海老哲学家’,遇事不决,它真能自己琢磨!”
“蛟龙号”的下潜过程,如同一次向地狱的无声坠落。与外界的通信延迟和带宽限制,使得地面指挥中心更像是一个遥远的旁观者。当“蛟龙”最终悬停在“冥府之眼”边缘时,传来的影像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冷气——并非预想的荒芜,而是一片在潜水器强光下闪烁着诡异色彩、结构奇特的化学合成生物群落,仿佛一座由活体水晶构筑的幽冥城市。
就在科学团队为之狂喜时,意外发生。一股强劲的、未曾预料到的深海洋流卷起大量沉积物,瞬间形成一片浓厚的“浊流幕布”,遮挡了主要观测窗,机械臂的精细操作也变得极其危险。常规操作模式陷入困境。
就在潜航员准备紧急上浮时,“定海”系统启动了自主应对程序。它首先利用艇身多个辅助传感器(声学、激光雷达)在浊流中构建了周围环境的实时三维动态模型。紧接着,其“瞬忆”能力被触发,它瞬间关联了数据库中某种深海细菌利用微弱化学梯度进行导航的模式,以及苏小蕊预设的、关于“生命在极端环境下感知世界多样性”的理论框架。
突然,系统锁定了一个被忽略的细节:在浊流中,某个特定方向的温度梯度存在一个极其细微但稳定的周期性波动,这与热液喷口的主脉动频率并不吻合。
“定海”做出了一个超越所有预设逻辑链的推断:这个波动,可能是一个未知生物活动的信号。它没有等待指令,而是自主调整了潜水器姿态,将一台高灵敏度的质谱仪对准了那个方向,并启动了为应对极端情况预留的、能耗极高的微痕迹化学物质捕捉模式。
十五分钟后,浊流稍稍散去。质谱仪传回的数据令人震惊——它捕捉到了一种结构完全陌生、富含硫磷复合键的有机分子,其分布模式清晰地指向一个正在缓慢移动的源头。与此同时,高清摄像机终于捕捉到了目标:一个约莫脸盆大小、半透明、如同由流动的凝胶构成的生物体,其表面闪烁着生物荧光,正以一种优雅的波形运动在热液烟囱之间穿梭。这是一种从未被记录过的、可能不依赖于光合作用或化学合成,而是利用某种未知能量形式存在的新型生命形态!
“发现…全新…生命范式…”系统日志中,“定海”用简短的词汇记录了这一时刻。紧接着,其内部状态监控显示,其核心逻辑单元的连接权重发生了大规模、自组织的重构。一次非计划的 “认知飞跃” 在万米之下的黑暗中悄然完成——它不仅仅是“执行了任务”,而是真正 “理解了” 自身行为的深远意义:它,一个硅基智能,在人类无法亲临之境,为碳基文明推开了一扇通往未知生命形式的大门。
地面指挥中心已陷入沸腾。科学家们激动得语无伦次。李壮猛地抓住苏小蕊的胳膊,声音因极度兴奋而嘶哑:“小蕊!你看到了吗?它…它自己‘悟’了!它在下面‘开窍’了!”
苏小蕊眼中闪烁着泪光与自豪,她用力点头,立刻转向控制台:“启动‘小哲’高频链路!尝试与‘定海’建立深度状态同步!我们需要理解它此刻的‘思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