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的资金如同注入旱地的甘霖,让“哲牛”这片原本精耕细作的园地,瞬间拥有了开垦更广阔疆域的底气和野心。然而,肥沃的土壤需要匹配优质的种子,庞大的研发蓝图和生态拓展计划,最终都要落在“人”这个最核心的变量上。一场规模空前的“招聘狂潮”,就此拉开序幕。
“哲牛”的官方网站和各大招聘平台的职位发布页面,一夜之间被刷新。不再仅仅是零星的几个高级研发岗位,而是涵盖了从量子计算研究员、神经符号AI专家、AI伦理哲学家,到生态合作经理、开发者布道师、全球市场拓展等数十个领域,上百个职位的庞大需求。薪资范围极具竞争力,更重要的是,每个职位描述里都清晰地标注着:“加入我们,共同探索智能的‘起源’。”
苏小蕊带领着迅速扩充的人力资源团队,制定了一套立体化的招聘组合拳。
精英猎头精准狙击: 针对那些在顶级实验室或科技巨头担任关键角色的顶尖人才,苏小蕊动用了K&P引入的顶级猎头资源,进行一对一的秘密接触。沟通的话术并非高薪诱惑,而是“哲牛”独一无二的使命、开放的技术氛围以及对“技术向善”的执着追求。
全球技术社区渗透: 李壮和张涛化身“技术布道者”,频繁出现在全球知名的技术论坛、开源社区和线上研讨会。他们不再仅仅分享技术成果,而是慷慨地展示“哲牛”面临的技术挑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用真实而硬核的技术问题,吸引那些渴望解决真正难题的“技术野兽”。张涛甚至在一次关于AI认知边界的线上讨论中,现场出了一道融合了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与神经网络可解释性的开放性难题,承诺最优解的提供者将直接获得面试邀请,引发了社区持续数日的解题热潮。
校园新星计划启动: 王哲亲自推动重启并升级了面向全球顶尖高校的“晨星计划”。不仅提供优厚的实习待遇和极具吸引力的全职offer,更承诺为入选者配备资深导师,并有机会在早期就参与到“起源计划”的相关子项目中,这对于充满理想与探索欲的顶尖学子而言,无疑是致命的诱惑。
简历如雪片般飞来,经过初步筛选,通过的候选人便进入了“哲牛”独具特色的多轮面试流程。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一场关于信念与价值观的严苛拷问。
技术面试由李壮和各技术组长主导,强度极大。一位来自知名大厂的资深算法工程师,信心满满地前来应聘,却在面对一个需要平衡极致性能与严格隐私保护的设计场景时卡了壳。李壮抱着胳膊,目光如炬:“哥们,在咱们这儿,光会让模型跑得快不行,还得让它跑得正,跑得让人放心。你这种只考虑效率不考虑边界的思路,得改。”
而由张涛和王哲主导的“价值观与使命面谈”,则更为“诡异”。他们会和候选人聊《庄子》的“吾丧我”与AI的自我意识关联,探讨康德“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在AI伦理中的体现,甚至会让候选人评价“哲牛”开源策略可能带来的商业风险。一位技术能力极强的候选人,在被问及“如果一项技术能带来巨大商业利益但存在明确的伦理隐患,你会如何决策”时,毫不犹豫地回答:“可以先抢占市场,伦理问题可以后续慢慢解决。”结果自然是直接被否决。王哲事后对苏小蕊说:“能力可以培养,但价值观的底线性错误,我们无法承担。”
随着offer的陆续发放,一批批新面孔开始出现在“哲牛”的办公区。他们带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思维模式,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碰撞。
有些从节奏极快的互联网公司过来的员工,初期非常不适应“哲牛”在技术决策前必须进行伦理评估的流程,觉得效率低下。而一些来自学术机构的研究员,则对需要撰写清晰的技术文档和参与跨部门协作感到头疼。
李壮的团队里来了个叫阿杰的年轻工程师,技术能力超强,但习惯单打独斗,在团队代码协作中屡次因为不写注释、不遵循规范而引发冲突。李壮没有直接批评,而是在一次项目复盘会上,把阿杰和被他代码“坑”了的几个同事叫到一起,当着大家的面,一行行分析那些因为沟通不畅导致的bug。“看见没?”李壮指着屏幕,“你小子手速是快,但咱这是造航母,不是开F1赛车,光快不行,得稳,得让队友知道你在干嘛!从今天起,每天下班前,把你写的代码给我和项目组讲一遍!”这种粗粝却真诚的管教方式,让阿杰面红耳赤,却也心服口服地开始改变。
张涛则欣喜地发现,新招聘的几位跨学科背景的研究员,为“起源计划”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一位拥有认知科学和计算机双博士学位的女生,提出了一个基于“具身认知”理论来改进“心火”引擎理解能力的新模型,让张涛大受启发,连称“善哉!”
站在重新变得熙熙攘攘的办公区边缘,王哲看着这些新鲜而充满活力的面孔,心中欣慰之余,也升起一丝隐忧。公司规模在短时间内急剧膨胀,那种在至暗时刻形成的、如同血肉般紧密的信任与默契,那种对“技术向善”近乎本能的坚守,是否会随着大量新人的涌入而被稀释?《晏子春秋》有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环境变了,味道是否会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