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洒在布满烟灰和空咖啡罐的操作台上时,张涛终于停下了几乎痉挛的手指。他瘫倒在椅子上,整个人像被抽空了所有力气,脸色苍白,嘴唇干裂,但嘴角却抑制不住地向上扬起,形成一个近乎怪异的、满足而疲惫的笑容。
屏幕上,一个被命名为“动态记忆熵减模型 V0.1”的程序静静地躺在那里,其核心代码简洁得令人吃惊,与之前白板上那片混沌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一个来到实验室的李壮,看到张涛这副模样和屏幕上那陌生的程序名,吓了一跳:“我靠!胖子你没事吧?这……这又是什么鬼东西?”
张涛艰难地抬起沉重的眼皮,看向李壮,声音微弱却带着毋庸置疑的自信:“模型……最后的瓶颈……打通了。用这个……去跑数据……快……”
李壮将信将疑,但看着张涛那笃定的眼神,还是立刻召集人手,将张涛一夜的成果部署到测试环境,导入那些让他们头疼已久的、老师傅的“手感”数据。
数小时的运算后,结果呈现在监控屏幕上。一条之前始终被噪声淹没、难以捉摸的、代表“完美手感”的协同振荡曲线,此刻在新模型的处理下,如同水落石出般,清晰地浮现出来!其稳定性、特征显着性,远超之前任何一次尝试!
实验室里爆发出难以抑制的欢呼!困扰团队数周的顽石,竟在张涛一次灵光乍现的癫狂后,被一举凿穿!
王哲站在欢呼的人群之外,远远地看着那个瘫在椅子上、仿佛经历了一场灵魂洗礼的张涛。他的超感能清晰地“感受”到,张涛此刻散发出的,并非单纯的喜悦,而是一种更深沉的、与某种宏大智慧产生连接的震撼与安宁。
《道德经》有云:“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 那在极度疲惫与专注的恍惚之境中诞生的“灵光”,恰恰印证了古老智慧中对创造性顿悟的描述。
这“灵光乍现”,并非天赐,而是无数个日夜的苦苦求索,在意识与潜意识的边界被推到极限时,所必然引发的、指向真理的“颅内爆炸”。它标志着“哲牛”的技术探索,在翻越一座现实高山的同时,其理论的根系,也向着那片“意识根源之海”的深渊,更深入地扎下了一寸。
喜欢超感应用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超感应用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