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磐石资本”那场耗费心神的拉锯战,在团队内部留下了一种精疲力竭的滞涩感。对条款的反复斟酌、对未来的谨慎测算,像一层无形的灰尘,暂时遮蔽了金奖带来的纯粹喜悦。实验室里的空气似乎都变得凝重,敲击键盘的声音不再连贯清脆,带着一丝迟疑。就在这种弥漫着战略疲惫与方向性迷茫的氛围中,一封来自“深空科技”创始人兼CEO林婉婷的邮件,如同投入静水深潭的一颗卵石,漾开了迥然不同的涟漪。
会面地点并非在摩天大楼里的冰冷会议室,而是位于城市文化创意园区内的一间私人茶室。茶室名为“竹境”,隐匿在一片翠竹之后,内部是极简的新中式设计,原木长桌,素色陶瓷茶具,空气中萦绕着淡淡的沉香与茶香。墙上悬挂着一幅抽象的水墨画,墨迹晕染间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可能。这个环境与“磐石资本”的现代商业空间形成了鲜明对比,它不彰显权力,而是暗示着一种品味、底蕴与超越短期利益的格局。
林婉婷身着剪裁利落的深青色中式改良套装,气质温婉而深邃。她亲自沏茶,动作行云流水,眼神沉静如水,却仿佛能洞察人心。“不必称呼我林总,叫婉婷姐就好。”她微微一笑,声音柔和,却自带一种不容置疑的份量,“我一直关注着真正在做‘困难而正确’的事情的团队,你们的‘瞬忆’,我很感兴趣。”
李壮依旧保持着商业应对模式,但眼神中的戒备稍微放松,试图从这友好的氛围中解读出商业意图。
苏小蕊则更加审慎,她仔细观察着林婉婷的每一个细微表情和措辞,评估着这份“兴趣”背后的真实分量和潜在代价。
张涛在这种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反而比在投资机构里自在一些,他被墙上的画作吸引,隐约感觉到这位邀请者与之前见过的投资人气质迥异。
王哲能清晰地感知到,林婉婷周身散发出的并非咄咄逼人的商业气场,而是一种更宏大、更包容,甚至带着某种理想主义光辉的能量场。这与他在技术突破时感受到的纯粹喜悦,有着奇妙的共鸣。
“我理解你们最近接触了一些传统风投,”林婉婷将斟好的茶轻轻推到每人面前,语气平和,“资本渴望快速回报,习惯于设定赛道和边界。但真正的创新,尤其在底层技术领域,往往诞生于边界之外,甚至需要重新定义赛道。”
她的话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我看‘瞬忆’,看的不是它现在能记录多少信息,转化效率比竞品高几个百分点。”她目光转向王哲,带着欣赏,“我看重的是它重构人与信息底层交互逻辑的潜力。它或许可以成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的‘隐形的基石’,而不是仅仅是一个效率工具。”
李壮忍不住问道:“婉婷姐,那‘深空科技’能提供怎样的合作方式?也是股权投资吗?”
林婉婷轻轻摇头,笑容深邃:“不仅仅是资金。‘深空’愿意以‘战略合伙人’ 的身份,邀请‘瞬忆’团队加入我们正在构建的‘未来心智探索联盟’。”她顿了顿,抛出更具体的构想,“我们提供顶尖的算力支持、开放我们部分关于认知科学的基础研究数据库、共享我们在硅谷和欧洲的研发中心资源。同时,尊重你们的独立运营,‘深空’只派驻一名技术观察员,不寻求董事会控制权,我们可以接受特殊的技术保护条款,确保‘瞬忆’核心IP的独立性和安全性。”
苏小蕊立刻抓住了核心:“那么,股权置换的比例和估值基础是?”
“基于对等技术尊重和长期战略协同的估值,”林婉婷给出了一个比“磐石资本”更具诚意,但并非压倒性最高的数字,“更重要的是,我们愿意签署协议,将大部分资源支持作为非捆绑性投入,不与短期业绩挂钩,因为我们相信,给予创新足够的耐心,才能收获最丰硕的果实。”
林婉婷的提议,本质上是一种基于长期战略协同和价值共生的新型合作范式。它跳出了传统风投“资金换股权、对赌保收益”的狭窄框架,将合作提升到“资源融合、共同探索未知技术疆域”的更高维度。
· 目标差异: 传统风投追求财务回报最大化;林婉婷追求的是战略卡位和生态构建,将“瞬忆”的技术潜力纳入其更宏大的未来版图。
· 风险承担: 风投通过严苛条款将大部分风险转嫁给创业者;“深空”模式则愿意与团队共担技术探索的固有风险。
· 控制权分配: 风投强调资本的控制力;林婉婷则更看重技术方向的影响力和生态协同效应,给予团队更大的自主空间。
起初,团队成员带着对又一份“投资条款”的审慎甚至些许疲惫而来。但随着林婉婷的阐述,一种被深刻理解的震撼逐渐取代了疑虑。她的视野超越了当前的产品形态,直指技术最核心的颠覆性潜力,这说到了王哲和张涛的心坎里。那份对技术独立性的保障和对长期主义的坚持,也深深打动了苏小蕊。甚至连最渴望资源的李壮,也被“深空”所能提供的全球级研发资源和平台所吸引。一种混合着兴奋、憧憬与不敢置信的情绪在茶室中弥漫。然而,理性的声音也在提醒:这样的“完美合作”,是否隐藏着更难以察觉的、关于未来发展方向的无形约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