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的阳光,透过实验室窗棂,安静地洒在那座昨夜还闪耀在聚光灯下的金色奖杯上。它与周围堆积如山的电路板、专业书籍和草稿纸形成了奇特的并置,仿佛一个闯入现实世界的梦幻图腾。短暂的狂欢过后,是近乎凝滞的安静,仿佛暴风雨中心那片刻的平息。然而,这平静之下,一股由荣誉激荡起的汹涌暗流,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向着“瞬忆”团队漫卷而来。
最先感知到变化的是校园网络。甫京大学的官方主页头条换成了团队捧杯的大幅照片,标题醒目:“我校‘瞬忆’团队勇夺全国科技节最高金奖!”紧接着,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媒体《数字浪潮》在其网站头条刊发深度报道,题为“‘瞬忆’夺冠:务实创新的胜利,吹破AI创业浮夸泡沫”。知名财经媒体《前瞻》则从商业角度切入,分析其“精准需求定位与坚实技术壁垒构建的护城河效应”。这些报道像投入静湖的巨石,在业界、投资界乃至更广泛的公众层面激起千层浪。
实验室那部沉寂许久的座机电话,骤然成了热线。李壮的手机几乎被打爆,邮箱瞬间被数百封邮件塞满。采访请求、合作邀约、投资问询、高校交流邀请……各式各样的需求如同潮水般涌来。
“又是央媒的专访预约!”李壮挂掉一个电话,声音带着兴奋与疲惫,“这已经是今天上午第五家主流媒体了。”
苏小蕊紧盯着屏幕,手指飞快地敲击键盘,分类整理着雪片般飞来的合作意向书。“三家头部风投希望下周就进行A轮融资谈判,五家科技公司提出技术合作,还有……两家海外机构表达了投资兴趣。”她的语气依旧冷静,但微微加快的语速暴露了她内心的不平静。
张涛则有些手足无措地应对着实验室外突然增多的“访客”——有好奇张望的低年级学生,有希望能取经交流的其他团队,甚至还有几位平时难得一见的学院领导亲自前来祝贺。他小心地调整着演示设备的位置,仿佛那是他在喧嚣中唯一能把握的锚点。
李壮如鱼得水。他换上得体的衬衫,游刃有余地应对着各路媒体,精准地阐述团队理念,语言既有激情又不失分寸。他的商业天赋在巨大的曝光度下得到了充分施展,开始有意识地将“瞬忆”作为一个品牌来塑造和推广。
苏小蕊则进入了高度理性的防御与筛选状态。她快速建立了一套评估体系,为每一份合作意向标注优先级和潜在风险,像一位忠诚的守卫,过滤着荣誉带来的糖衣与陷阱。她的表情更加严肃,深知一步踏错,可能满盘皆输。
张涛则显得有些超负荷。突如其来的关注让他本能地感到不适,他更愿意躲在实验室里,反复检查代码,优化算法,只有在谈论技术细节时,他才会重新找回那份熟悉的自信和从容。荣誉于他,更像是一种需要适应的外部压力。
而王哲,作为团队的核心,则表现出一种超乎年龄的沉静。他礼貌地接受祝贺,审慎地回应关键问询,但大多数时候,他更像一个观察者。他那异于常人的感知力,让他不仅能感受到伙伴们的兴奋与压力,更能隐约捕捉到这铺天盖地的赞誉背后,所隐藏的审视、期待,乃至一丝不易察觉的嫉妒与敌意。
《数字浪潮》的那篇头条报道被团队成员反复阅读。文章不仅高度评价了“瞬忆”系统的技术成熟度,更深入剖析了其获胜的深层逻辑:“在众多团队追逐宏大叙事和炫酷概念时,‘瞬忆’团队选择了另一条路——回归常识,解决具体而微的真实痛点。他们的成功并非源于石破天惊的技术突破,而是源于对‘创新本质’的深刻理解:技术必须服务于人,必须植根于需求的沃土。这种‘微观创新’路径,以其扎实的根基和清晰的商业化前景,赢得了评委的一致青睐,也为当前浮躁的创业环境提供了一剂清醒剂。”
· 团队内部角度: 荣誉成为了凝聚力的强化剂,但也放大了成员间的性格差异,对团队协作提出了新考验。
· 校园生态角度: “瞬忆”瞬间成为了甫京大学的创新名片,激发了更多学生的实践热情,也改变了学校资源分配的天平。
· 投资圈角度: 金奖的“信用背书”极大降低了投资的信息不对称风险,使“瞬忆”从“可投选项”跃升为“必争项目”。
· 竞争对手角度: 高远团队的沉默与“瞬忆”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昔日的质疑者要么转变态度,要么将不满埋得更深。
· 社会公众角度: 一个贴近生活的“学生造AI”故事,引发了大众对人工智能落地应用的广泛兴趣和美好想象。
“我们是不是……走得太快了?”张涛在又一次婉拒一个学生社团的分享邀请后,忍不住小声问道。
“快?”李壮放下手机,语气坚定,“市场机会窗口期很短,我们必须乘势而上!现在慢一步,可能就会错过一个关键的合作方,甚至丢掉一轮融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