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团队的路演在掌声中落下帷幕,他们用扎实的数据和清晰的逻辑赢得了评委的肯定。然而,科技节的舞台从不缺少竞争者。随着日头升高,广场上的气氛愈发炽热,当主持人宣布下一支路演团队——由高远带领的“智远科技”时,一种不同于之前的期待感在人群中悄然弥漫开来。许多原本在其他展位前流连的学生开始向路演区聚集,仿佛预示着某种重头戏即将上演。
高远团队的登场本身就如同一场小型发布会。他们统一身着印有精致Logo的深色 Polo 衫,成员分工明确,有人负责操控三台同步播放的笔记本电脑,有人负责向评委席递上厚达数十页、专业装帧的项目计划书。他们的展位背景是巨幅高清喷绘,动态展示着系统界面和复杂的数据流向图,其投入成本与专业包装水平,明显高出其他学生团队一个量级,无声地彰显着其背后的资源支持。
高远稳步走上演讲台,他今日的着装细节一丝不苟,腕间一枚低调而精致的机械表折射着阳光。他的姿态从容不迫,目光扫过全场时带着一种习惯于成为焦点的自信。这种自信不仅源于其家庭背景可能提供的资源,更源于他对“规范”、“专业”、“规模”这些概念的笃信。在他眼中,创业如同打造一件奢侈品,从包装到内核都必须体现出无可指摘的“高级感”。
高远开场的声音通过高品质麦克风清晰传出,语调沉稳而富有掌控力:“尊敬的各位评委、同学们,大家好。刚才王哲同学团队展示了一个有趣的‘校园级’应用。而今天,‘智远科技’要为大家呈现的,是一个真正具备企业级基因、面向城市级数据处理的‘智能综合管理平台’。”
他刻意强调了“校园级”与“企业级”的对比,继续道:“我们的平台,整合了物联网数据感知、云端大数据分析、以及可视化决策支持三大模块。简单来说,小到一个教室的灯光控制,大到整个校园的能源调度,甚至未来可以扩展至一个区的市政管理,都能在我们的平台上找到‘一站式’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他的用语充满了“整合”、“平台”、“一站式”、“城市级”等宏大词汇,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蓝图。
王哲在台下凝神观看,他的超感能力不自觉地聚焦于高远的演示。他不仅听到那些华丽的辞藻,更“感知”到这场演示背后的一种“能量特质”:它像一座精心搭建的冰雕,结构华丽,光芒璀璨,但内在却缺乏那种由真实需求和技术突破带来的“生命热度”。王哲能隐约捕捉到,高远在阐述某些技术细节时,其信心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虚浮”,仿佛在复述一个精心排练的剧本,而非分享源自深刻理解的创造。
演示环节开始,高远团队展示了一段制作精良的3D宣传片,模拟了整个校园在其平台管理下高效运行的未来图景。随后,他们现场演示了平台的一个子系统——智能教室管理模块。只见操作员轻点鼠标,大屏幕上实时显示出模拟教学楼各个教室的灯光、空调、多媒体设备状态,并能进行远程批量控制。界面炫酷,动画流畅,引得台下观众,尤其是一些低年级学生发出阵阵惊叹。
然而,在评委提问环节,尖锐的问题开始触及核心。一位来自计算机学院的资深教授推了推眼镜,问道:“高远同学,你的平台构想非常宏大。但我注意到,演示中许多数据来自模拟器,而非真实环境的长期运行。请问你们的核心算法,比如那个能源调度模型,在真实复杂场景下的收敛速度和抗干扰能力如何?有无具体数据支撑?”
高远的回答略显公式化:“感谢教授提问。我们的模型借鉴了业界领先的算法,理论上具备优良性能。至于真实数据,由于涉及学校基础设施接口权限,目前尚在对接中,但这正是我们平台未来价值的体现。”
另一位风险投资人则更直接:“你提到‘一站式’解决方案,这意味着极高的研发和维护成本。作为初创团队,你们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是项目定制开发,还是试图运营一个平台?如何实现可持续盈利?”
高远侃侃而谈平台收费、数据增值服务等概念,但未能给出清晰的、符合其当前团队能力的营收路径和成本结构分析。
台下,李壮起初被那炫目的演示弄得有些紧张,低声对王哲说:“靠,搞得跟科幻大片似的,阵仗真大。”
苏小蕊则冷静地低语:“重演示轻内核,模拟数据无法验证实际效能。他们的平台概念贪大求全,但缺乏聚焦的落地场景,研发和维护将是无底洞。”
张涛关注点更技术:“他们那个3D界面渲染很吃资源,实际部署成本会很高。而且多个子系统耦合太紧,一个模块出问题可能影响全局。”
王哲听着伙伴们的分析,微微点头。高远的展示如同一场盛大的烟火,耀眼却短暂,而真正的产品需要的是持续燃烧的炉火。他心中的底气反而更足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