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下午的阳光带着初秋的温和,透过文化创意园区的梧桐树叶,在地面投下细碎的光影。苏杨站在 “墨香斋” 咖啡馆门口,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口袋里的黑石 —— 这是他出门前特意放进去的,方便随时强化感知。
咖啡馆的门面是复古的木质结构,门上挂着两盏红灯笼,门楣上的 “墨香斋” 三个字用隶书写就,透着一股文雅气息。苏杨深吸一口气,推开门走了进去。
店内弥漫着浓郁的咖啡香和淡淡的书卷气,三三两两的客人坐在散座上交谈,声音不大,氛围悠闲。一个穿着旗袍的服务员迎上来,微笑着问:“请问是参加民间文化沙龙的客人吗?包厢在二楼‘听松阁’。”
苏杨点头道谢,沿着木质楼梯上楼。楼梯转角处挂着几幅水墨画,笔触细腻,意境悠远。走到二楼,“听松阁” 的门虚掩着,里面传来隐约的交谈声。
他轻轻推开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约二十平米的包厢,中间摆着一张长方形的红木桌,周围放着十几把圈椅。桌上铺着浅色的桌布,摆放着茶具和几盘点心。包厢内已经坐了十几个人,年龄跨度很大,从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到六十多岁的老者都有,穿着风格也各不相同 —— 有的穿着休闲装,有的穿着考究的西装,还有两位老者穿着传统的对襟褂子,看起来仙风道骨。
“苏学弟,你来了!” 李浩立刻站起身,热情地朝他招手,“快过来坐,我给你介绍几位老师。”
苏杨快步走过去,在李浩旁边的空位坐下。李浩开始逐一为他介绍在场的人:“这位是市收藏家协会的张会长,专门研究青铜器的;这位是民俗研究所的王教授,对地方志和民间传说很有研究;这位是陈老先生,家里几代人都玩古玉…”
苏杨一一问好,目光却在不动声色地扫过众人。他的感知力已经悄然展开,像一张细密的网,笼罩着整个包厢。
大部分人的气息都很普通,带着各自职业的特征 —— 学者的儒雅、商人的精明、学生的青涩。但当他的感知扫过两位老者和一位中年男人时,却微微一顿。
那位穿着对襟褂子、头发花白的陈老先生,手边放着一个锦盒,感知中,锦盒里散发出一股温润的草木清气,像雨后山林的气息,带着安抚人心的力量。另一位拿着折扇的老者,身上没有明显的特殊气息,但他坐姿端正,呼吸悠长,显然是个练家子。而那个穿着黑色西装、看起来五十岁左右的中年男人,手指上戴着一枚玉扳指,扳指内却萦绕着一丝微弱却精纯的金色能量,像清晨的阳光,温暖而祥和。
“这位是苏杨,临床医学院的学生,对民间文化和古物很感兴趣,今天特意来向各位老师学习。” 李浩的介绍打断了苏杨的思绪。
“年轻人有兴趣是好事。” 张会长笑着点头,目光温和,“现在喜欢这些老东西的年轻人不多了。”
苏杨腼腆地笑了笑,没有多言,安静地坐在角落,观察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他知道,这场沙龙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在感知到那几股特殊能量后,他更加确定,这里藏着不为人知的暗流。
沙龙很快正式开始,由李浩主持。他清了清嗓子,笑着说:“今天召集大家来,主要是想交流一下各自收藏的民间器物,分享背后的文化故事。大家有什么宝贝,都可以拿出来让大家开开眼。”
话音刚落,坐在张会长旁边的一位年轻人率先站起身,从背包里拿出一个锦盒,打开后,里面是一枚清代的花钱。“这是我去年在乡下收来的,上面刻着‘驱邪避灾’的字样,各位老师帮忙看看。”
众人围了过去,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张会长拿起花钱,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说:“这枚花钱是清代中期的,工艺还算精细,不过存世量不少,主要是民间用来祈福的,收藏价值一般,但文化意义还是有的。”
接下来,陆续有人拿出自己的藏品 —— 有民国时期的瓷板画,有明代的手抄本,还有一些民间的木雕摆件。苏杨一边听着大家的讨论,一边用感知力探查这些物品,发现大多只有岁月沉淀的普通气息,没有特殊能量。
直到那位戴玉扳指的中年男人站起身,从随身携带的皮箱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锦盒。“我带来一件小东西,是一尊唐代的青铜佛像,大家看看。”
锦盒打开的瞬间,苏杨的感知力猛地一震!一股精纯的金色能量从佛像上散发出来,像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虽然微弱,却异常纯净,带着祥和、肃穆的气息,与他玉佩里那股温和的能量截然不同 —— 玉佩的能量更偏向滋养,而这尊佛像的能量则带着强烈的 “净化” 感,仿佛能驱散一切负面气息。
“好东西!” 张会长眼前一亮,凑过去仔细观察,“这尊佛像造型饱满,衣纹流畅,虽然个头不大,但工艺精湛,尤其是面部的表情,慈悲中带着庄严,确实是唐代的风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