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共订了六个包厢。
每个包厢都是那种能坐二十来号人的大圆桌,桌上摆着转盘、暖灯、花瓶,气派得很。
穆桂英挑包厢的时候可是亲自去看过的,她觉得桌子大、人多,凑在一块儿才热闹;
而且人多菜也能多点,大家吃起来也更丰盛一些。
唯独有一个包厢,格外大些。
放了两张特大桌子,是专门留给周屿那群“呼啦啦”“嘻嘻哈哈”的同学的。
这群疯狗凑一起,随便疯去吧!
而这种升学宴、谢师宴,最避免不了的环节,
就是——敬酒。
对很多人来说,小时候被大人推着去敬酒,恐怕都是童年阴影。
端着那半满的杯子,小脸通红,结结巴巴地说一句:
“祝叔叔阿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然后全桌人起哄:“哎呀说得好,说得好啊!”
——好个屁啊,把小小的老子当日本人整呢!
事实上,不光是小时候。
长大了,很多人依然不会应付酒桌上的场面。
一到酒局就词穷,只会“阿巴阿巴”,干笑着碰杯。
老周——正是这种人。
他本来就不太会应酬,平时也少喝酒。
但今天不一样。
今天,他是状元他爹!
这一身份摆在那儿,就得拿出姿态,敬酒那可是头等大事。
所以,这老父亲可是提前几天就在家准备“讲稿”。
对老师那桌一份,对亲戚那桌一份,对同学那桌、朋友那桌也各有一份,甚至还额外写了一份“通用型”,以防现场临时加桌。
——别的不说,态度相当端正。
此刻,菜陆陆续续上齐,桌上热气腾腾、香味扑鼻。
包厢内外也越来越热络,正是“举杯言欢”的时候。
老周却仍站在门口,一手端杯,一手比划,嘴里还小声念叨着:
“尊敬的各位老师……咳……今天承蒙各位光临……咳咳……”
那模样,活脱脱像要上台领奖。
穆桂英在一旁一边紧张,一边又觉得好笑,一边帮老周整理领带,顺了顺衣角:
“行啦,别太紧张,意思到了就行。”
周屿看着这一幕,笑了笑:“爸,放心,有我在呢。”
——不好意思,又轮到我的主场了!
前世那些酒局,那些千奇百怪的应酬,
他可不是白喝的。
那一套“话里带刺不见血”“敬酒如敬佛”的本事,早练成了反射动作。
当然,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周屿的观点都没变过:酒桌文化,是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糟粕。
虚情假意、互相攀比、强行灌酒,没一个是纯粹的。
不过,世俗的浪潮就是这样,推着人往前走。
想要混得圆滑些、体面些,这酒,总要敬。
.......
.......
敬的第一桌,是老师那桌。
今天呢,穆桂英是请了五班所有老师,还请了先前1班的所有的老师。
以及出成绩前夜,和小徐老师一起登门拜访报喜的年级主任。
甚至连周屿的小学班主任和初中班主任都一并请来了。
当然,我们的前班主任——王卫国也包含在内。
他本来是不想来的。
但是领导出发前,还特意来喊他了,实在不好推辞,就硬着头皮来了。
包厢里灯光暖黄,菜肴香气弥漫。
周屿父子俩一前一后走进去,穆桂英紧随其后。
老周紧张得脚步都虚了几分,
端着酒杯的手微微颤抖,嘴角咧了又合。
他试图酝酿开场白,可刚张嘴,声音就有些发干。
“各位老师好啊!”
周屿先开了口。
包厢里顿时安静了两秒。
随即,笑声一片,然后应声。
尤其是小徐老师,笑得眼睛都眯起来。
这阵子,她可真算体验了一把“名师”的待遇,
各大媒体采访,学校宣传表彰——那架势,风头一时无两。
老周看着老师们都笑,反倒更紧张了。
赶忙举起酒杯:“那个……各位老师啊,咳,我……今天特别感谢大家……咳咳……要不是你们辛勤栽培,小屿也……也……”
原本准备了好几页稿子,一个紧张,全忘光了。
憋了半天,终于挤出一句:“也不能考上……考上……”
“清大。”周屿轻声提醒。
“对,对,清大!”
全场哄堂大笑。
气氛一下子活了。
老师们笑着举杯。
一边夸老周和穆桂英“实在人”“性情中人”“教子有方”。
一边对着周屿连声感慨:“你们家这孩子真是争气啊!”
周屿适时举起杯,开始了自己的致辞:
“先敬各位老师一杯。
大恩不言谢,但今天有三谢。
一谢传道授业解惑,
二谢包容成长教导,
三谢亦师亦友、伴我前行。
千言万语,我先干为敬。”
说完,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