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又是一个周六。
周屿的周末本不用上课。
但相比上个周六那种“做梦都在干活”的状态,今天他终于奢侈地睡了个懒觉,迷迷糊糊一直躺到快中午。
上周实在太累了。
除了上课写作业,就是干活、干活、再干活。
每天回家洗个澡,给林望舒发条“晚安打卡”短信,然后就直接秒睡——
真正意义上的“闭眼=关机”。
好在店里已经顺利招到了两名新员工,前天正式上岗。
带了两天,也算是摸清了流程,基本能独立顶岗了。
周屿终于从“全能杂役”的岗位上脱身了。
“喝了么”也已经营业满两周。
相比刚开业那几天的热度,现在的客流略有回落——
毕竟那批纯粹来凑热闹的人,图的就是个“尝鲜”。
但即便如此,店门口依旧是门庭若市,
尤其一到放学和傍晚,高峰期依旧大排长龙。
不过嘛,开店就是这样。
时间是最好的筛子,
它会慢慢帮你过滤掉随波逐流的热度客,留下真正愿意一来再来的熟客。
这两周下来,生意逐渐趋于稳定,
日营业额稳稳地落在五千到六千之间,偶尔还小涨一波。
节奏一放缓,周屿反而有点不习惯。
吃完午饭,他还是照例骑上那辆老“永久”,慢悠悠地荡去了“喝了么”。
十二月的风已经带了点真寒意。
阳光明晃晃地挂在半空,却没多少温度,
就像是冰箱里的照明灯,起到一个氛围上的作用。
风一吹,衣角像纸片一样飘起来。
下周就是冬至了。
其实上个月初就立冬了——只是冷得晚,也冷得慢。
而现在,是真正的冬天了。
路上的行人都换上了厚实的冬装,围巾、手套、毛线帽一个不落,
就露出个冻得通红的鼻尖。
空气干冷,呼出的气白得像雾,吹在脸上都有点刀片感。
周屿呢?
啥都没带。
其实穆桂英早就买好了手套围巾,甚至还买了好几个款。
但他这个人,丢三落四,一个月能丢三次。
久而久之,穆桂英也麻了,干脆任他自生自灭。
加之,他确实也懒得戴。
这倒不是硬撑,而是他从小就给自己立下的一个小要求——
由奢入俭难,习惯一旦娇贵了,就回不去了。
所以,他总觉得,抗寒这种事,也是需要训练的。
像某种不成文的“冬练计划”,从不轻易松懈。
不过嘛,骑自行车本身就算有氧运动。
蹬了几圈下来,风吹着脸是冷的,但身体却热起来了。
等他晃晃悠悠骑到“喝了么”门口时,还觉得怪暖和的嘞!
此刻这个时间段,正是一整天里的低峰期。
可“喝了么”依旧几乎坐满,外带打包的客人也不时进进出出。
周六有些学生不上课,即便有课的,此时也正值上课时间,
于是店里反倒多了些上班族——趁着周末休假,来这儿坐坐。
三三两两坐着,偶尔低声闲聊,
当然,也有几位零星的学生,静静坐在窗边写作业。
而门口,罗京穿着“奶茶杯”的人偶服,孤零零的站在那儿。
开业热潮已经过去了。
司邦梓对这活儿的新鲜劲已经过去。
但是罗京依旧雷打不动的每天来店里兼职,穿上厚重的玩偶装,在门口举着广告牌,给每一个经过的人点头打招呼。
有时候,周屿甚至有种他比自己还积极的错觉。
店里依旧在放周杰伦的歌,
此刻刚好播到了《晴天》。
其实,在这个年代里,相较于周董的其他热门金曲,《晴天》反倒算是稍稍冷门的。
但对周屿这种铁杆歌迷来说,哪有冷门不冷门之分——
每一首,都是神作!
很多歌,只要前奏一响,他就能顺口接上下一句歌词,
虽然五音不全,但节奏、断句从来没错过。
这一点其实也不稀奇,很多“老歌迷”都能做到。
可后世不知从哪年开始,《晴天》忽然就爆火了。
冲上各大音乐平台周董主页播放量的第一名,甚至盖过了《七里香》和《青花瓷》。
那时候,许多周屿这样的“老歌迷”重新回头听这首歌,
就会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感觉。
就像一觉醒来,忽然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午后。
阳光洒在旧教室的木桌上,桌上堆着厚厚的课本和练习册,
她坐在你前排,垂落的发丝被阳光晕染成淡金色,如梦似幻。
耳机里是《晴天》,
风里夹着粉笔灰和橘子汽水的味道。
回到了还是少年的时候。
又一次见到了那个无疾而终的、谁也没追上的初恋。
当然,周屿没有这种“初恋”。
但这一刻,他还是生出一种仿佛回到十几岁的错觉。
“等等,不对啊——我现在就是十八岁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