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者号”如同静默的银梭,航行于星辰之间。外部,是永恒的黑绒幕布上点缀着的钻石尘埃;内部,时间仿佛拥有了另一种流速。成功从帝国侦察舰眼皮底下“窃取”了前哨站数据并安全撤离后,舰船上洋溢着一种轻松而满足的氛围。然而,凌烨的心境,却在这次有惊无险的遭遇后,悄然发生了变化。
他站在观测窗前,望着无垠宇宙。那只帝国“影鸦”的出现,像一根冰冷的针,刺破了探索带来的纯粹愉悦。它提醒着他,尽管达成了脆弱的协议,建立了所谓的“共同体”,但竞争、猜疑与潜在的冲突从未远去。他所守护的,不仅仅是沉眠的遗迹和冰冷的知识,更是某种极易被权力和贪婪所玷污的、关于文明未来的可能性。
武力可以击退敌人,权势可以暂时压制异见,但如何确保他们所珍视的理念——理解而非征服,守护而非占有——能够超越他们这一代人,真正延续下去?
他的目光落在正在忙碌的年轻队员们身上。莉瑞娅对着刚解密的前哨站数据如痴如醉,指尖在光屏上飞舞,试图解读那些最基础的古代灵源编码原理。托维克则和“哨兵”机器人一起,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夜骸”机甲,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对待一件无价的艺术品。这些年轻人,充满热情,天赋出众,他们是未来。
一个念头在凌烨心中逐渐清晰:他最强的武器,或许不是“夜骸”的锋芒,也不是他日益精进的“弦歌共鸣”之力,而是他所经历的一切所淬炼出的认知与信念。这些,需要传承。
当晚,在舰船的小型休息室里,凌烨召集了所有队员,包括阿尔法的虚拟影像。
“我们这次行动很成功,”凌烨开口,声音平和,“但我们不能每次都指望运气,或者依靠我和苏博士、巴图的经验去应对所有问题。我们所面对的不只是古代科技,更是复杂的人心和深不可测的宇宙。”
他目光扫过莉瑞娅、托维克,以及其他几位表现出色的年轻队员:“‘弦歌共鸣’并非我独有之力。它更像是一种与灵源深层沟通的天赋,一种需要引导和训练的理解力。我认为,你们当中有人具备这样的潜力。”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尤其是莉瑞娅和托维克,眼中瞬间爆发出难以置信的光彩。能够学习凌烨那神乎其技的能力,这是何等的机遇!
“但这并非易事,”凌烨语气严肃起来,“它不仅仅是力量的提升,更是一种心性的磨砺和责任的重负。它要求你们学会倾听,而非强行控制;要求你们理解能量的‘旋律’,而非粗暴地驾驭。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感知潜在的危险,与遗迹进行无害化沟通,乃至…辨别哪些知识应该被谨慎对待,哪些可以造福于人。”
从第二天起,“漫游者号”的日常多了一项固定内容——凌烨的“共鸣”训练课。他没有固定的教材,训练场就是整艘飞船,甚至利用航行中遇到的微弱灵源扰动作为实践对象。
有时,他让莉瑞娅闭上眼睛,完全放开精神防御,去感受飞船引擎能量流的细微脉动,去分辨其中和谐与杂乱的“音符”,训练她对能量本质的敏感度。“不要试图命令它,”凌烨的声音如同引导,“去感受它的‘情绪’,它的‘意愿’…能量并非死物,它有自己的流动规律,尊重它,才能理解它。”
有时,他让托维克将手按在“夜骸”的装甲上,不是去驾驶,而是去感受机甲核心那沉睡的、浩瀚的意识。“它不是工具,托维克,”凌烨站在他身边,“它是伙伴。你的意志需要通过共鸣去请求协作,而非通过神经链接去强行指令。感受它的‘呼吸’,它的‘节奏’…”
这个过程远比想象中困难。莉瑞娅起初常常被杂乱的能量信息冲击得头晕目眩;托维克则难以摆脱工程师固有的控制思维,总下意识地想“调试”而非“沟通”。失败、烦躁、自我怀疑是家常便饭。
凌烨极富耐心。他分享着自己最初在灰烬星遗迹中的懵懂感知,分享着与前哨站光粒融合时的痛苦与升华,分享着在“同契之环”意识空间中与司徒隐对抗的惊险瞬间。他将抽象的“共鸣”理念,融入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和切身的体会中。
“力量越大,越需敬畏。”这是他对学生们说得最多的话,“‘守护者’的悲剧在于,他们掌握了过于强大的力量,却一度忘记了为何而守护。我们绝不能重蹈覆辙。”
苏玥也加入了进来。她从科学角度,用数据模型和神经语言学理论,解释“弦歌共鸣”可能的生理与物理基础,为这种看似玄妙的能力提供理性的注脚,帮助学员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身的变化。
巴图虽然无法学习共鸣,却成了最好的“陪练”。他模拟各种突发攻击和干扰,训练学员们在压力下保持专注和冷静。“战场上敌人可不会等你慢慢感受!”他吼叫着,能量模拟弹擦着学员们的身体飞过,逼迫他们将初步的感知力转化为本能的应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