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科研大会(上)

作品:造物主的禁忌|作者:休济|分类:科幻|更新:2025-11-02 08:39:02|字数:4460字

回望过往的岁月,心中满是酸楚,恍然间,晨曦已悄然降临,仿佛这一整夜,邢明渊都未曾合眼。

可想到今日他即将做“大事”,便丝毫没有困意。换好衣服,整理好衣襟,迎接他生命终结亦或是转折的一天。

2024年8月31日,国际科研大会在安隆区如期举行,会场分为五个区,分别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区”“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区”“可持续能源与环保技术区”“生物科技与医疗健康区”和“智能交通与未来出行区”。

邢明渊展厅位于三楼的可持续能源与环保技术区。

最初,他按照领导原有指示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们展示了这一能够将太阳能最大限度转化为电能的新型材料。

无论是能源转化效率还是材料强度都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那些数据和柱状图无一不展现着邢明渊长久以来的刻苦钻研。

然而当演讲结束后,台下响起了窸窸窣窣掌声,太阳能技术并非多么新奇技术,所有人不觉得新鲜。

邢明渊并未气馁,而是露出淡淡的笑容,环视着台下所有专家、学者,他决定将自己构思的太阳能天网计划向所有人展现。

“各位老师,我还有一个新奇的构想想要为大家展现。”

所有人再次把目光汇聚到台上。

我们可以构想利用这些高效的太阳能光板,构筑起一座宏伟的太阳能集能塔,其转换的电力将足以支撑整座城市的能源需求,让每一户人家都能享受到清洁、可持续的电能,从而彻底告别因依赖非可再生资源而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

然而,面对这一宏伟蓝图,台下听众反应平淡,似乎未被打动。

邢明渊不免有些尴尬,但仍坚持解释道:“许多家庭目前更习惯于使用燃气,尤其是烹饪时,火焰的即时性远超电灶。

但试想,一旦这座太阳能集能塔拔地而起,电费降至极低乃至免费,相信民众会乐于拥抱这一清洁、经济的能源转变。”

未等邢明渊的话语落下,一位研究者便提出了尖锐的疑问:“您所提及的‘完全摆脱’,具体是指什么?难道意味着谷平市在寒冬腊月也要全靠电能取暖吗?这似乎不太现实。”

紧接着,更多的专家在台下纷纷附和,质疑声此起彼伏:“是啊,建造这样一座太阳能集能塔,其规模得有多么庞大才能满足全城需求?这简直就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面对所有人的质疑,邢明渊提出了一个更加令所有人瞠目结舌的方案。“各位老师们的质疑是理所当然的,这不是一个一朝一夕可完成的项目,我希望全世界都能摆脱能源问题困扰,我将心中构想取名为‘太阳能天网系统’。”

底下的专家们听到这个名称时就觉得不可思议,“天网”,顾名思义把整个地球包裹的巨大网络,不知台上这青年会提出什么样的方案。

“早在上个世纪,科学家们就试图发明一种可以无线传播电能的巨塔,将整座城市夜空照亮。

五年前,孙崇文教授带领团队将巨塔改造成太阳能吸收塔,然而巨塔建立完成后试运行时,一场爆炸使整个项目搁浅。那时我刚刚考上博士,这个项目已经深深吸引了我。

爆炸的根源,在于电能接收装置的匮乏。巨塔如同一位贪婪的巨人,吸收了过量的太阳能,却因无处安放这些澎湃的能量而最终失控。

因此,若要重启并成功实现这一壮举,首要之务便是构建与城市电路紧密相连的输送网络,确保每一份收集到的太阳能都能被安全、高效地输送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听到这里,专家明白邢明渊的意思,也清楚他的话不无道理。但如果事先建好输送网络,但太阳能接收塔出了问题,之前的投资将会付诸东流,这样做风险太大。

邢明渊不顾台下专家们的低语,继续说道:“

为此我拟定了三步走方案:

第一步,截止2045年,全面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电能替代战略。我们将矗立起至少三万座太阳能巨塔,这些巍峨的能源之塔将与各大城市的电力输送网络紧密相连,构建起一个无懈可击的绿色能源体系。

同时,为了应对夜晚及阴天等光照不足的情况,我们将部署巨型高容量电池系统,以彻底取代传统的夜间火力发电,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与清洁,引领国家步入一个崭新的绿色能源时代。

第二步,截止2060年,我们的愿景是完成全球范围内的电能普及计划,引领世界步入一个清洁、高效的能源新时代。

我虽为学子,却敢大胆预言:一旦我国率先成功实施电能替代计划,必将激发全球各国的竞相效仿,这一浪潮或许将掀起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推动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一大步。

当前,隔空传电技术已初露锋芒,展现出其巨大的潜力。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这项技术将实现城市范围内的短距离无线充电,彻底颠覆传统充电模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造物主的禁忌》,方便以后阅读造物主的禁忌第19章 科研大会(上)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造物主的禁忌第19章 科研大会(上)并对造物主的禁忌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