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皇宫,绿树成荫,蝉鸣阵阵,太极殿后的御书房内却格外安静。唐太宗李世民身着常服,正坐在案前批阅奏折,案上的青瓷茶杯冒着袅袅热气,散发着淡淡的茶香。内侍轻步走进,躬身禀报:“陛下,户部侍郎李逸求见,称有关于学院升级的重要方案要向您汇报。”
“哦?李逸来了?快宣他进来。” 唐太宗放下手中的朱笔,眼中闪过一丝期待 —— 此前李逸曾提及要升级逸品学院,培养实用人才,他一直颇为关注,如今终于等到详细方案,心中自然欣喜。
不多时,李逸身着深蓝色侍郎官袍,手持一卷厚厚的方案,稳步走进御书房。他躬身行礼:“臣李逸,叩见陛下。”
“免礼,赐座。” 唐太宗抬手示意,待李逸坐下后,开门见山地问道,“李逸,你说的学院升级方案,如今可有详细规划?快与朕说说。”
李逸起身,将方案双手呈上,语气恭敬却带着十足的信心:“陛下,臣已结合大唐民生、商贸、科技发展需求,制定了逸品学院升级的详细方案。此次升级,旨在将原本的民间学院,打造成朝廷认可的‘大唐技艺学院’,开设商科、农科、工科、医科四大门类,专门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大唐长远发展储备力量。”
他走到案旁,指着方案中的学科规划部分,逐一讲解:“商科聚焦商贸规范与发展,教授复式记账法、营销技巧、国际贸易知识,可解决当前商户记账混乱、贸易竞争力弱的问题;农科以提升粮食产量、改善民生为目标,传授先进种植技术、土壤改良方法、新式农具使用,助力江南、凉州等地农业发展;工科专注器械改良与技术革新,培养能制作、维修、改良农具、织布机、水利设备的工匠,推动制造业进步;医科则侧重基础医疗与防疫,培养能诊治常见病、普及防疫知识的基层医师,填补偏远地区医疗空白。”
唐太宗一边听,一边翻阅方案,当看到商科 “复式记账法” 能解决账目混乱、农科 “绿肥种植” 可改良土壤、工科 “省力水车” 能缓解灌溉难题、医科 “基础防疫” 可预防疫病时,眼中频频闪过赞许的光芒。
“你可知,朕为何如此重视人才培养?” 唐太宗放下方案,语气深沉地说道,“大唐开国以来,虽历经战乱后逐步繁荣,但各地仍有百姓因缺粮挨饿、因无医救治、因技术落后难以谋生。朕登基以来,一直盼着能有一批懂民生、会实干的人才,深入各地解决这些难题。你这学院升级方案,恰好契合了朕的心意!”
他顿了顿,声音提高几分,带着十足的决断:“李逸,你此想法甚合朕意!人才乃国之根本,若能通过学院培养出众多实用人才,让百姓有饭吃、有医靠、有技傍身,我大唐何愁不繁荣昌盛!朕决定,全力支持学院升级!”
李逸心中一暖,躬身谢道:“臣多谢陛下信任!有陛下的支持,学院定能培养出更多为民、实用的人才,不负陛下与百姓的期望。”
唐太宗笑着点头,目光扫过案上的纸笔,忽然说道:“学院升级,需有明确的办学理念指引。朕看你方案中多次提及‘经世致用’,不如便以此为校训,既点明学院培养人才的目标,也警醒学子们学以致用,不可学无用之术。”
话音刚落,唐太宗便起身走到书案前,亲自研磨。他取来一支狼毫笔,蘸饱墨汁,略一思索,便在宣纸上挥毫泼墨。“经” 字刚劲有力,“世” 字舒展大气,“致” 字沉稳厚重,“用” 字利落洒脱,四字一气呵成,笔锋间透着帝王的威严与对人才的期许。
写完后,唐太宗将毛笔递给李逸,指着宣纸说道:“你看这‘经世致用’四字,意为学子需通晓世事、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民生难题、推动国家发展,而非死读圣贤书、脱离实际。你将此校训悬挂于学院正门,让每一位进入学院的学子,都牢记这一初心。”
李逸双手接过宣纸,只见 “经世致用” 四字墨色饱满,力透纸背,心中满是感动:“陛下御笔亲题校训,既是对学院的重视,也是对学子的期许。臣定将校训悬挂于学院正门,让每一位学子都铭记陛下的教诲,学以致用,为大唐效力。”
“光有校训还不够,办学还需资金支持。” 唐太宗走到李逸身边,继续说道,“朕下令,从国库中每年拨款千贯,作为学院的办学经费。这笔资金,一部分用于建设新的教学楼、实验室、实践工坊,完善教学设施;一部分用于购置教学工具、试验田种子、草药标本,保障教学需求;一部分用于聘请优秀师资,提高教学质量;还有一部分设立‘英才奖’,奖励学业优异、实践突出的学生,激励他们勤奋学习。”
每年千贯拨款,在当时已是一笔不小的投入,足以支撑学院的日常运营与发展。李逸再次躬身谢恩:“陛下为学院考虑得如此周全,臣定当妥善管理经费,确保每一文钱都用在教学与人才培养上,绝不浪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