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冬雪初霁,清晨的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户部衙门的庭院里。薄薄的积雪覆盖着青砖地面,折射出晶莹的光芒,朱红色的廊柱在雪光与阳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鲜亮。李逸身着深蓝色的侍郎官袍,站在书房窗前,指尖轻轻拂过案上堆放的文书 —— 这是他任户部侍郎三年来的任期总结,每一页都记录着改革的点滴,每一组数据都承载着民生的期盼。
“三年了啊……” 李逸轻声感叹,目光望向窗外庭院中那棵老槐树。三年前他初任户部侍郎时,这棵槐树还只是枝桠稀疏,如今已枝繁叶茂,夏日能为庭院遮挡烈日,冬日虽叶落枝枯,却仍透着一股坚韧的生机,正如他这三年的仕途之路,虽有挑战,却始终向前。
他随手拿起最上方的一份文书,封皮上写着 “盐铁改革三年成效总结”。翻开细看,一组组数据映入眼帘:全国官盐均价从改革前的每斤五十文降至三十文,降幅四成;私盐交易从改革前的每月百起以上,降至近一年来的零记录;盐铁税收从改革前的每年一百五十万贯,增至今年的两百一十万贯,增长四成,国库因此充实了六百多万贯。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百姓用上平价盐铁的笑容,是商家合规经营的安心,是地方官员贪腐减少的清明。
李逸想起三年前推动盐铁改革时的场景:保守派的阻挠、偏远地区运输的难题、商家对新政策的疑虑…… 每一步都走得艰难。是苏瑶的支持,为他提供了衍生品创新的思路;是唐太宗的信任,为他扫清了朝堂上的障碍;是指导团队的奔波,让改革在全国稳步落地。如今再看这些成效,所有的辛苦都已化作值得。
他又拿起一份标着 “西域商路贸易报告” 的文书。自三年前联合回纥击退西突厥,恢复西域商路以来,大唐与西域的贸易额逐年攀升:第一年贸易额一百二十万贯,第二年一百八十万贯,今年已突破三百万贯,较改革前增长两倍。文书中还附着各地商栈的反馈:长安西市的西域香料店铺从十家增至三十家,洛阳的玉石商人月盈利翻了一番,江南的丝绸通过商路销往波斯,每匹售价较国内高出三成。
“商路通,则贸易兴;贸易兴,则民生富。” 李逸喃喃自语,想起去年深秋在长安城墙看到的景象:西域商队的驼铃声回荡在街头,波斯商人与大唐商贩用手势与简单的汉话讨价还价,天竺的棉花制成的衣物摆在店铺最显眼的位置…… 那是他见过的最生动的大唐繁荣图景。
最后,他拿起一份边缘略带褶皱的文书,这是去年江南洪涝救灾的总结。去年夏季,江南连降暴雨,淮河决堤,数万百姓流离失所。当时朝廷上下都主张 “拨款赈灾”,但李逸却提出 “以工抵税” 的方案:组织灾民修建水渠、加固堤坝、修缮道路,朝廷按日支付工钱,工钱可抵扣当年赋税。这一方案不仅避免了灾民坐等救济的惰性,还解决了灾后基础设施重建的难题。最终,救灾期间共修建水渠五十余里,加固堤坝二十余处,没有一名灾民因饥饿流离,百姓们还自发为他立了 “利民碑”,称他为 “救苦救难的李侍郎”。
文书末尾,附着江南道刺史的奏报:“李侍郎‘以工抵税’之策,实为救灾良计。今江南水利畅通,百姓安居乐业,此皆李侍郎之功也。” 看着这段文字,李逸心中满是温暖 —— 对官员而言,最大的嘉奖,莫过于百姓的认可。
“李大人,陛下已在太极殿召集百官,专等您前往商议任期考核之事。” 户部尚书王圭的声音在门外响起,打断了李逸的思绪。
李逸整理好文书,将其收入锦盒,快步走出书房:“有劳王尚书久等,我们这就过去。”
两人并肩走向皇宫,一路上,王圭不住地称赞:“李大人,这三年你在户部的功绩,满朝文武有目共睹。盐铁改革、商路恢复、江南救灾,哪一件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陛下定会对你重重嘉奖。”
李逸笑着摇头:“王尚书过奖了。若无陛下的信任与您的协助,我也难成此事。这功绩,应是户部上下,乃至整个朝廷的共同努力。”
说话间,两人已抵达太极殿。殿内文武百官分列两侧,唐太宗高坐龙椅之上,案上摆放着李逸的任期总结文书。看到李逸进来,唐太宗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开口说道:“李逸,你任户部侍郎三年,今日便将你这三年的功绩,说与众卿听听。”
李逸躬身行礼,而后缓步走到殿中,将三年来的工作一一禀报:“陛下,臣任户部侍郎三年,主要做了三件事:其一,推动盐铁改革在全国落地,官盐价格下降四成,私盐绝迹,盐铁税收增长四成,充实国库;其二,联合回纥击退西突厥,恢复西域商路,大唐与西域贸易额增长两倍,商贸繁荣;其三,去年江南洪涝,臣提出‘以工抵税’救灾,组织灾民修水利、筑堤坝,无一人流离失所,百姓安居乐业。此三事,皆赖陛下信任、同僚协助、百姓支持,非臣一人之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