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绵州的税官因纵容商户虚报,被监察队查实后,当即被革职查办;洛阳知府王大人因收受贿赂,被降职为县令,调离洛阳。严惩之下,地方官员的态度明显转变,消极怠工者减少,积极推动者增多。
然而,阻力并未完全消除。世家大族见明着抵制无效,便开始暗中游说朝堂上的保守派官员。在一次早朝后,张柬之的门生、吏部主事李大人,拦住李逸,语气带着警告:“李侍郎,你推行新税制,得罪了不少世家,他们若联合起来反对,恐会影响朝堂稳定。不如放缓节奏,给世家留些余地?”
“留些余地,便是给平民增加负担!” 李逸坚定地回应,“世家坐拥巨额资产,却缴很少的税,平民收入微薄,却承担重负,这不是稳定,是隐患!我不会放缓节奏,更不会向特权妥协!”
李大人脸色一沉,拂袖而去。李逸知道,这意味着朝堂上的保守派,可能会再次发难。
果然,三日后的早朝,张柬之出列上奏:“陛下,李逸推行新税制,手段过于强硬,查封世家商铺,革职地方官员,已引起不少怨言。若继续如此,恐会激化矛盾,引发地方动荡,还请陛下下令,暂缓推广,从长计议!”
保守派官员纷纷附和,有的说 “世家是朝堂支柱,不可得罪”,有的说 “新税制过于复杂,百姓难以适应”,殿内反对之声再次响起。
李逸从容出列,手持各地监察报告,躬身奏道:“陛下,臣推行新税制,虽手段严格,却皆有依据 —— 查封的商铺,皆是隐匿资产、偷税漏税者;革职的官员,皆是贪腐怠政、纵容违规者。据监察队报告,洛阳、江南、蜀地的新税制推行率已从三成提升至七成,平民满意度达七成五,并无动荡迹象。”
他展开报告,念出一组数据:“洛阳推行新税制两个月,商户申报率从六成提升至八成五,国库从洛阳征收的税收增长一成;江南常州的‘以工抵税’工程,已修建水渠两条,解决了千亩农田的灌溉问题,农户满意度达八成;蜀地绵州的商户虚报率从五成降至一成,市集营业额增长一成三。这些成效,足以证明新税制的可行性!”
唐太宗看着报告上的数据,又看了看阶下的群臣,语气郑重:“李逸所言,有理有据。新税制虽有阻力,却切实惠及民生,增加国库,不可因少数人怨言便暂缓。朕意已决,新税制继续推广,李逸仍全权负责,若有世家或官员暗中阻挠,严惩不贷!”
“臣谢陛下信任!” 李逸躬身谢恩,心中满是感激 —— 正是唐太宗的坚定支持,让他有底气对抗阻力,推动改革。
退朝后,唐太宗召李逸至御书房,赐他一杯热茶:“李逸,改革之路从无坦途,你做得很好。但也需注意方式方法,不可过于急躁,以免引发不必要的矛盾。”
“臣明白。” 李逸点头,“臣会调整策略,对愿意配合的世家,给予‘合规奖励’—— 若连续半年如实申报,可减免 1% 的税率;对积极推行的地方官,优先提拔任用。既保持高压监察,也给予激励,让改革更顺畅。”
唐太宗满意地点头:“你能兼顾严与宽,朕很放心。记住,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利民,只要守住这个初心,无论遇到多大阻力,都能走下去。”
离开御书房时,已是黄昏。秋风渐起,长安城内的落叶纷飞,落在户部衙门的庭院中,铺成一层金色的地毯。李逸站在庭院里,望着远方的皇宫,心中既有改革初见成效的成就感,也有对未来的清醒认知 —— 新税制要在全国彻底落地,还需解决诸多问题:如何让偏远地区的农户理解新税制?如何应对世家更隐蔽的避税手段?如何建立长期的监督机制,避免改革成果反弹?
他弯腰捡起一片落叶,指尖轻抚过叶脉,心中却愈发坚定。从改良制糖工艺,到推动科举改革,再到如今的税制改革,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可每一次成功,都能让百姓的生活更好一点,让大唐更繁荣一点。
“只要秉持‘实用利民’的初心,一步一个脚印,终能克服所有困难。” 李逸轻声自语,将落叶握在手中,转身走进户部衙门 —— 他还要修改《全国税制推广细则》,加入 “偏远地区帮扶条款” 与 “长期监督机制”,为明日的工作做准备。
此时的长安城外,乡村的田埂上,农户们正忙着将新收的粮食晒干,脸上带着笑容;市集上,商户们正认真记录当日的营业额,不再有以往的推诿与虚报。一场关乎大唐未来的改革,虽仍有 “余波”,却已朝着 “公平、利民” 的方向,稳步前行。
李逸站在户部的窗前,看着窗外的夜色渐浓,心中默默规划着下一步 —— 明年开春,要将新税制推广至华北、西北;要培养更多 “商旅类” 人才,充实地方税收队伍;要建立 “税制反馈机制”,及时收集百姓的意见,不断完善制度。
前路虽长,阻力仍在,但李逸知道,只要守住初心,带着对百姓的关怀、对大唐的责任,一步一个脚印地探索,终能为大唐打造出一套公平、合理、利民的税收制度,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根基。这,便是他作为户部侍郎,最坚定的追求,也是属于他的 “大唐改革之路”。
喜欢穿越唐朝当财子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穿越唐朝当财子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