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子,您可别劝!” 林伯固执地摆摆手,把袖子一挽,露出胳膊上因在隔离区帮忙搬运物资留下的疤痕,“俺们百姓心里有数,谁是真心为俺们好,谁是走过场。腊月里,多少官员怕被传染,躲都躲不及,您却天天往隔离棚里跑,给俺们送口罩、发汤药,还教俺们洗手、熏屋。您知道吗?俺们巷的张阿婆,儿子在外地,染了疫后没人照顾,是您派伙计天天给她送饭,她才熬过来的。这碑不是给旁人看的,是俺们百姓心里的‘公道碑’,要让子孙后代知道,大唐有这么个为百姓办事的好官!”
周围的百姓也纷纷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附和:“是啊,李公子,您就别推辞了!”“俺家男人在隔离区当志愿者,您还特意给他涨了工钱,说‘辛苦你们了’,这么贴心的官,俺们咋能不记着?”“往后谁要是再敢说您是‘纨绔子弟’,俺们第一个不答应!”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到李逸面前,从怀里掏出一块叠得整整齐齐的粗布帕子,递给李逸:“李公子,这是老婆子连夜织的,您别嫌弃。要不是您,老婆子早就没了,这帕子您拿着,就当是老婆子的一点心意。”
李逸接过帕子,帕子上还带着老妇人的体温,粗糙的布料上绣着一朵简单的兰花,却一针一线都透着真诚。他看着眼前这些朴实的百姓,看着他们眼中真挚的感激,喉咙突然有些发紧,之前准备好的劝阻的话,此刻一句也说不出来。
苏瑶轻轻拉了拉李逸的衣袖,凑近他耳边,轻声说:“李公子,百姓的心意,你就收下吧。这碑不是为了彰显你的功劳,是为了让更多官员看到,民心从来不是靠官阶和赏赐换来的,是靠一件一件实事攒下来的。你若是推辞,反而会让百姓心里不安。”
李逸转头看着苏瑶,她眼中满是理解与支持。他深吸一口气,缓缓点头 —— 他明白了,这碑不仅是对他的感谢,更是百姓对 “好官” 的期盼。他走到石碑前,对着在场的百姓深深躬身:“既然大家执意要立这碑,我便不再推辞。但我有一句话要说 —— 此碑非我一人之功,是陛下的信任,是朝廷的支持,是太医们的辛劳,更是大家齐心协力的结果。我李逸在此立誓,往后定当继续为百姓做实事,绝不辜负今日大家的这份心意!”
百姓们闻言,纷纷鼓掌,掌声在东市的街巷中回荡,引来不少路人驻足。有人好奇地询问发生了什么事,当得知是百姓为抗疫有功的李逸立碑时,不少路人也加入进来,有的帮忙清理碎石,有的回家拿来自家的糕点分给大家,场面愈发热闹。
接下来的三日,百姓们几乎天天都来空地帮忙。林伯每天天不亮就到,盯着石匠刻字;王氏带着孩子,给大家送茶水和点心;张大叔则赶制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 “惠民碑” 三个大字,打算在落成仪式上挂在石碑旁。逸品学院的学生们也来了,小周姑娘还特意写了几十张碑文,分发给百姓,教大家认字,讲解碑文的意思。
三日后,“惠民碑” 落成仪式如期举行。这天清晨,东市 “逸品轩” 旁的空地被百姓围得水泄不通,连周围的屋顶上都站满了人。石碑被一块大红绸布盖着,旁边摆着百姓们送来的糕点、布匹和鲜花,空气中弥漫着艾草的清香 —— 这是百姓们特意焚烧的,说是能 “驱邪纳福,保佑李公子平安”。
辰时三刻,林伯走上前,双手握住红绸布的一角,高声说道:“今日,俺们为李公子立‘惠民碑’,感谢他在疫症中救了俺们的命,也感谢他为百姓做的每一件实事!现在,俺宣布,‘惠民碑’落成!”
随着他的话音落下,林伯和几位年长的百姓一起,用力扯下红绸布 —— 阳光洒在青石碑上,“惠民碑” 三个苍劲的隶书大字格外醒目,下面的碑文清晰可见:“长安疫起,公创隔离之法,制口罩、熬药汤,活民三百余,民感其德,立碑以记。”
百姓们齐声欢呼,声音震耳欲聋。有人点燃了鞭炮,噼里啪啦的声响在街巷中回荡;孩子们拿着鲜花,跑到石碑旁,将花放在石碑底座上;几位老妇人则双手合十,对着石碑轻声祈祷。
李逸和苏瑶站在石碑前,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感动。苏瑶轻声对李逸说:“你看,百姓们多淳朴。你为他们做一件实事,他们就记你一辈子。”
李逸点点头,走上前,再次对着百姓躬身:“多谢大家!我李逸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往后会继续改良农具、推广防疫之法,让更多百姓过上好日子!”
就在这时,人群中挤进来一个背着画板的年轻人,他是长安有名的民间画师,听闻这里在举行立碑仪式,特意赶来记录。他迅速铺开画纸,拿起画笔,将百姓簇拥石碑、李逸躬身致谢的场景,一笔一笔地画了下来 —— 他要把这充满民心的一幕,永远定格在画纸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