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改良犁的测试

作品:穿越唐朝当财子|作者:翅膀上的蜘蛛|分类:历史|更新:2025-11-01 08:39:50|字数:8132字

王师傅也很兴奋,连忙说:“好!我这就召集徒弟,扩大生产规模。之前我们一天只能做两台,现在增加人手,一天能做五台,一个月就能做一百五十台,肯定能满足需求。”

“好!” 李逸点了点头,又拿出一份成本核算表,“王师傅,我们得好好算算成本,定个合理的价格。这是我算的成本明细:枣木犁身一贯钱,铁制犁头一贯五百文,脚踏板和其他配件五百文,人工成本一贯钱,总成本四贯钱。我们定价五贯一具,每台能赚一贯钱,既合理又有利润。”

王师傅接过成本表,仔细看了看,点头赞同:“这个定价很合适,比普通犁贵一贯,但效率高,农民们肯定愿意买。我们就按这个价格来,我这就去准备材料,明天就开始批量生产。”

接下来的日子,王记铁匠铺变成了长安最忙碌的地方。李逸从 “逸品轩” 调派了两名细心的伙计,负责记录订单、核对账目;王师傅则招募了十名经验丰富的铁匠,分成两组,一组负责打造犁身和脚踏板,一组负责锻造和打磨弧形犁头,流水线作业,效率大幅提升。

为了保证 “逸品犁” 的质量,李逸每天都会去铁匠铺巡查,检查每一台即将出厂的改良犁:犁头的弧度是否标准,脚踏板的高度是否合适,扶手的软布是否缠紧,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王师傅看着李逸认真的样子,心里越发敬佩:“李公子,你不仅有想法,还这么注重质量,难怪你的‘逸品轩’能做得这么好。”

“质量是根本。” 李逸笑着说,“农民们买犁是为了种地,要是质量不好,不仅会影响他们的收成,还会砸了我们的招牌。我们一定要保证每一台‘逸品犁’都合格,让农民们用得放心。”

随着批量生产的推进,“逸品犁” 的名声也在长安周边的县镇传开了。咸阳县的农民用了 “逸品犁” 后,纷纷向同乡推荐,说 “这犁又快又省力,贵一贯钱太值了”;长安县的县令听说后,还特意派人来订购了十台,用于县衙的公田耕种;甚至连洛阳的商户都听说了 “逸品犁” 的名声,派人来长安,想批量采购,运回洛阳销售。

订单越来越多,王记铁匠铺的生产压力也越来越大。李逸又帮王师傅联系了长安周边的三家铁匠铺,达成合作协议 —— 由王记铁匠铺提供技术支持(指导弧形犁头的锻造和脚踏板的制作),其他三家铁匠铺负责生产犁身和配件,最后由王记铁匠铺组装和质检,确保每一台 “逸品犁” 的质量都达标。

合作模式的建立,让 “逸品犁” 的月产量从一百五十台提升到了三百台,不仅满足了长安周边农民的需求,还能供应外地的订单。李逸还特意设计了 “逸品犁” 的标识 —— 在犁身的侧面刻上 “逸品” 两个字,既方便识别,又能提升品牌知名度。

一个月后,李逸和王师傅核对 “逸品犁” 的销售数据,结果让两人都惊呆了 —— 首月共卖出三百二十台 “逸品犁”,其中长安周边销售两百台,洛阳等外地销售一百二十台,总收入达一千六百贯,扣除成本和合作铁匠铺的分成,净利润达六百贯,比 “逸品轩” 的日用品业务利润还高!

“太好了!真是太好了!” 王师傅拿着销售账本,激动得手都在发抖,“我打了一辈子铁,从来没赚过这么多钱!李公子,要是没有你,我这铁匠铺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王师傅客气了。” 李逸笑着说,“这是我们合作的成果,没有你的手艺,我的想法也实现不了。以后我们还要继续改良农具,比如改良水车、改良锄头,把农具业务线做得更大,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王师傅连忙点头:“好!好!我都听你的!你说改良什么,我们就改良什么!”

此时的 “逸品轩”,也因为 “逸品犁” 的成功,多了一项新的业务 —— 农具销售。李逸在 “逸品轩” 的西市主店开辟了一个 “农具区”,专门展示和销售 “逸品犁”,还安排了熟悉农具的伙计,向顾客介绍 “逸品犁” 的优点和使用方法。很多农民来西市买日用品时,都会顺便看看 “逸品犁”,不少人当场就下了订单。

李父得知 “逸品犁” 首月卖出三百多台,净利润达六百贯后,更是欣慰不已。他特意在家里设宴,邀请苏定方和几位户部官员,庆祝李逸在农具业务上的成功。

宴会上,李父举起酒杯,对苏定方说:“苏大人,犬子能有今天的成就,多亏了您的支持和指点。这‘逸品犁’不仅帮了农民,还为朝廷的农业发展出了力,真是多亏了您当初的引荐。”

苏定方笑着说:“李侍郎客气了。这都是李公子自己的功劳,他有想法、有能力,还能脚踏实地,将想法付诸实践,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我看这‘逸品犁’,将来一定能在全国推广,成为我大唐的‘民生利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穿越唐朝当财子》,方便以后阅读穿越唐朝当财子第17章 改良犁的测试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穿越唐朝当财子第17章 改良犁的测试并对穿越唐朝当财子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