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今年五十六岁,头发已经有些花白,但眼神依旧锐利,脸上戴着一副智能眼镜,镜片上不断刷新着零件的质量数据,手指时不时在空气中滑动,调整着模型的参数。
“博士,地球来的李工程师团队已经到了,他们带来了最新的太阳能板样品。”一个年轻的助手快步走到指挥台旁,轻声汇报。
都凡博士点点头,抬手摘下智能眼镜,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让他们到三号实验室等我,我看完这个能源系统的参数就过去。”
助手应声离开后,都凡博士重新戴上眼镜,目光落在模型的能源舱位置,眉头微微皱起——能源系统是维和母船的核心,也是目前最大的难题。
他想起了半个月前组建团队的时候,当时他向米凡提出,需要一支“融合地球经验与蓝顿活力”的团队,米凡立刻答应,从地球调来了100名资深工程师,又从蓝顿星球的航天学院选拔了100名年轻科学家。
这支200多人的团队,几乎是星际航天领域的“梦之队”。
地球来的工程师里,有像李建国这样的老专家,他参与过米王1号、米王2号两艘航空母船的建造,对大型飞船的能源系统了如指掌;还有像张雨晴这样的中青年骨干,她擅长新型材料研发,曾经设计出能抵御高温的飞船外壳材料。
而蓝顿星球的年轻科学家们,虽然经验稍显不足,但他们对蓝顿星球的资源、星际环境有着天然的熟悉,而且思维活跃,总能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
比如年轻的蓝顿科学家阿洛,他出身于蓝顿星球的“能源世家”,从小就研究星球上的特殊能源矿石,还曾提出过“磁暴能源转化”的新思路,虽然目前还未实现,但给都凡博士带来了不少启发。
“博士,您已经连续工作18个小时了,智能手环提醒您该休息了。”指挥台的智能系统发出了温和的提醒,屏幕上弹出了都凡博士的健康数据——心率略高,血压正常,但疲劳度已经超标。
都凡博士摆了摆手,语气里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坚定:“没事,等解决了能源系统的问题再休息。你看看,艾买尔星球的同胞还在受苦,我们多快一天,他们就能少受一天罪。”
他说着,打开了私人终端,里面存着康大大之前发来的照片:照片里,艾买尔星球的孩子们躲在破旧的帐篷里,眼神里满是恐惧;老人们坐在被烧毁的房屋前,脸上布满了绝望。
这些照片,他每天睡前都会看一遍,既是提醒自己肩上的责任,也是支撑自己坚持下去的动力。
“博士,三号实验室的李工程师说,他们带来的太阳能板样品,在弱光环境下的转化效率能达到45%,比之前的型号提高了10%。”助手又走了过来,带来了好消息。
都凡博士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他立刻关掉私人终端,快步走向三号实验室:“太好了!我们去看看,说不定这就是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
实验室里,李建国正拿着一块巴掌大的太阳能板样品,给几个蓝顿年轻科学家讲解着:“你们看,这块太阳能板采用了‘多层石墨烯涂层’,能吸收更多波长的光线,就算是阴天或者星光,也能转化成电能。”
阿洛凑上前,仔细看着样品,疑惑地问:“李工程师,那如果遇到艾买尔星球的磁暴天气呢?磁暴会干扰能源转化,之前我们测试过,普通太阳能板在磁暴下会失效。”
李建国笑了笑,拿出一个小型磁暴模拟器,将太阳能板放了进去:“你们看,我们在太阳能板的底层加了一层‘抗磁屏蔽层’,这是用地球最新的‘钕铁硼合金’做的,能抵御中等强度的磁暴。”
模拟器启动,屏幕上显示出“中等磁暴环境”的字样,而太阳能板的转化效率只下降了5%,依旧能稳定输出电能。
“太好了!”阿洛激动地叫了起来,“这样一来,太阳能就能成为维和母船的主要能源了!”
都凡博士走进实验室,正好看到这一幕,他走上前,拿起太阳能板样品,仔细检查着:“李工,这块样品的性能确实不错,但我们需要的是能覆盖母船顶部的大型太阳能板,批量生产的时候,性能能稳定吗?”
李建国点点头,信心十足地说:“博士您放心,我们在地球已经进行了批量测试,100块大型太阳能板的性能误差不超过3%,而且生产周期只要三天,完全能跟上母船的建造进度。”
都凡博士满意地笑了,他拍了拍李建国的肩膀:“好!那太阳能系统就交给你们团队负责,阿洛,你带领蓝顿的科学家们配合李工,负责太阳能板的安装和调试,有问题随时向我汇报。”
“是!博士!”李建国和阿洛同时应道,眼神里满是干劲。
都凡博士看着实验室里忙碌的身影,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有这样一支团结、专业的团队,维和母船的建造一定能顺利推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