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长舒一口气,抬手揉了揉眉心——三天三夜的草图绘制与模拟推演,终于有了第一个突破。
这时,实验室的门被推开,他的首席助手阿夏抱着一叠数据报告走进来:“都凡老师,军营的初始设计遇到问题了——传统营房无法在一个月内满足30万士兵的住宿需求,而且能源消耗会超出预算。”
3. 军营革新:模块化生物舱的构想
都凡接过阿夏递来的报告,目光扫过关键数据:传统营房单舱容纳10人,需3万间,建设周期至少45天,每间日均能耗20度,总能耗60万度/天,远超能源站初期规划的40万度/天。
“传统方案肯定不行,”都凡把报告放在桌上,手指在全息平台上轻点,调出军营的待建区域——位于蓝顿星球东部的平原,面积约50平方公里,靠近能源站,方便能源供应。
他突然想到创世者-III型的“模块化打印”功能——既然总部大楼能用生物材料实现立体成型,军营为什么不能用模块化生物舱?
“阿夏,你有没有想过,军营不是‘盖’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都凡的指尖在平台上画了一个圆柱形的舱体,“我们设计一种生物模块化舱,每个舱体直径10米,高5米,可容纳20名士兵,内部自带供氧、净化、温控系统,还能通过生物链接实现模块拼接。”
阿夏眼睛一亮:“您是说,像搭积木一样?需要多少士兵,就拼接多少舱体?”
“对,而且生物舱的材料和总部大楼一样,用融合了金龟基因的活性合金,”都凡调出材料参数,“这样生物舱不仅能抗辐射,还能自我净化——士兵生活产生的垃圾,可通过舱体内部的生物酶分解,转化为能源,降低能耗。”
他边说边在平台上绘制生物舱的内部结构:舱体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睡眠区,20个睡眠舱呈环形排列,每个睡眠舱配备全息通讯器,可与地球总部直接联系;下层是生活区,包含厨房、卫生间、小型训练室,训练室可通过调整重力参数,模拟地球重力(1G),方便士兵保持训练状态。
“能耗呢?”阿夏最关心这个问题,都凡调出模拟数据:“单个生物舱日均能耗15度,30万士兵需1.5万间舱体,总能耗22.5万度/天,比传统方案减少62.5%,完全在能源站的预算内。”
“建设周期呢?”阿夏追问,都凡点开创世者-III型的打印效率:“创世者-III型一次可打印2个生物舱,耗时2小时,我们调派10台打印机同时工作,每天可打印240个,1.5万间仅需62.5天——不对,还是超了一个月。”
他皱起眉头,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调整打印参数:“把生物舱的直径缩小到8米,高度不变,容纳人数减少到16人,这样单个舱体的打印时间缩短到1.5小时,10台打印机每天可打印320个,1.5万间需46.875天,还是不够。”
“那增加打印机数量?”阿夏提议,都凡摇头:“目前共同体只有15台创世者-III型,总部大楼需要5台,能源站和通讯塔需要3台,最多只能给军营调派7台,而且多台打印机同时工作会造成能源负荷波动,风险太高。”
两人陷入沉默,这时实验室的门又被推开,负责结构力学的老专家李默走了进来,他看到平台上的生物舱设计,笑着说:“小都,你是不是把生物舱的‘生长’特性忘了?”
都凡一愣:“生长特性?”
“对,活性合金材料能自我组装,”李默走到平台前,点击“材料特性”选项,“你看,打印好的生物舱模块,在蓝晶粒子的刺激下,能通过舱体底部的‘根须’结构,与其他模块自动连接,不需要人工拼接——这样打印时不用考虑拼接精度,能提高20%的打印效率。”
都凡立刻调整参数:打印效率提升20%后,7台打印机每天可打印384个生物舱,1.5万间仅需39天,还是差9天。
“再优化内部结构,把厨房和卫生间做成共享模块,”李默继续说,“每10个居住舱配1个共享生活舱,这样居住舱的结构更简单,打印时间缩短到1小时,7台打印机每天可打印504个,1.5万间居住舱加1500个共享舱,总共1.65万间,仅需32.7天,接近一个月了。”
“还差2.7天,”都凡咬了咬牙,“再把打印时的能量激活强度提高到1300焦耳,虽然会增加5%的材料损耗,但能再提升10%的打印效率,这样每天可打印554个,1.65万间仅需29.8天,刚好在一个月内!”
平台弹出警告:“能量强度超安全阈值,材料损耗率达10%,是否确认?”
都凡毫不犹豫地点击“确认”:“损耗的材料可以回收再利用,时间不能等。”
4. 能源危机:反物质反应堆的安全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