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蓝顿星穹

作品:密统帝国|作者:陛尊居士|分类:科幻|更新:2025-10-30 20:36:47|字数:32448字

黄社是共同体委员会的秘书长,负责统筹所有成员的行程与沟通,他曾主导过“地球-火星联合会议”的筹备工作,对跨星球事务的协调经验丰富;都凡和都督是双胞胎工程师,两人配合默契,在2089年“木星空间站危机”中,他们仅用45分钟就修复了被陨石撞击的“聚变反应堆冷却系统”,创造了极端环境下的维修奇迹;苗苗是医疗官,她的医疗箱里装着“基因适配疫苗”,这款疫苗能根据不同星球的微生物环境快速调整配方,在2091年“金星科考队感染事件”中,正是她的疫苗拯救了32名科考队员的生命;狗头蓝德是安保队长,曾是星际佣兵联盟的“五星佣兵”,一手“粒子护盾”技术能在危机时刻护住整个团队,他在“星际海盗围剿战”中,曾用单人粒子护盾抵挡了海盗的“等离子炮”攻击,为援军到来争取了宝贵时间。

5. 国际骨干:多元文明的协作

除了核心成员,团队中还有来自不同国家的特研科员——他们是“大宇宙人类命运共同体”多元性的体现,每个国家的代表都带着独特的技术与文化,共同构成了这支团队的“文明拼图”。

英国籍的爱丽丝是语言学家,不仅精通英语、汉语、法语等12种地球语言,还能通过“文明语言溯源算法”快速掌握外星语言的逻辑,她曾在“土星环外星信号破译事件”中,仅用一周就解读了来自“泰坦文明”的通讯密码;吉尔吉斯坦籍的阿黛尔度是能源专家,地球目前最先进的“反物质引擎”——“湮灭-Ⅴ型”的核心“磁约束装置”就是他研发的,这款引擎的能源转化率比上一代提升了40%;加拿大籍的约瑟夫是通讯专家,曾在火星基地创造过“跨2亿公里无延迟通讯”的纪录,他研发的“量子纠缠通讯器”能突破宇宙射线的干扰,确保星际通讯的稳定性;丹麦籍的安达额是生态学家,擅长分析星球的生态链结构,判断人类文明与外星生态的兼容度,他曾主导“月球生态圈建设项目”,成功在月球建立了可自我循环的生态系统。

再加上其余723名特研科员——他们中有材料学家(负责研发适应蓝顿星球环境的建筑材料)、天文学家(监测蓝顿星球的恒星活动)、外交专员(学习蓝顿星球的外交礼仪)、甚至还有负责记录文明交流的“星际史官”(用“时空影像记录仪”记录会面的每一个细节),共计727名科研与战略骨干,每一个人都是人类文明在星际领域的精英,他们的档案都被存储在地球联合政府的“星际人才库”中,等级为“SSS级”。

更重要的是,大宇宙人类命运共同体委员会的所有成员代表也在其中,他们来自地球193个主权国家,带着各自国家对“星际合作”的期待——中国代表带来了“一带一路星际版”的合作构想,美国代表带来了“星际科技共享基金”的方案,非洲联盟代表则希望能在蓝顿星球建立“星际农业合作基地”,共同踏上这次决定人类文明未来的旅程。

6. “地鹰”秘辛:隐形飞行器的科技内核

众人登上了“地鹰”隐形飞行器——这款飞行器是地球“星际载具研发中心”耗时五年打造的王牌产品,编号为“SD - 001”,是目前人类最先进的星际穿梭工具之一。

这是地球人类最新研发的“第六代星际穿梭载具”,总长89米,宽23米,分为驾驶舱、数据舱、成员舱、装备舱四个核心区域。驾驶舱采用“360度全息视野”设计,驾驶员能实时观察周围宇宙环境;数据舱配备了“量子计算机-天河X型”,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的18次方次,能同时处理上万组星际数据;成员舱内设置了750个舒适座椅,每个座椅都配备了“生命维持系统”和“紧急逃生舱”;装备舱则存放着各类科研设备和应急物资,最大承载重量达500吨。

飞行器的外壳覆盖着“碳基-硅基复合纳米涂层”,这种涂层由“石墨烯”和“硅纳米线”组成,能吸收99.8%的宇宙辐射与探测波——哪怕是蓝顿星球最先进的“量子雷达”(探测范围达10光年,能捕捉到0.1纳米的信号波动),也无法捕捉到它的信号,如同融入黑暗的幽灵。涂层表面还分布着无数“微型吸波孔”,能将多余的能量转化为热能散发出去,避免被红外探测仪发现。

它的动力系统采用“反物质-聚变双引擎”,反物质引擎负责星际跃迁,聚变引擎负责常规飞行,飞行时不会产生引力波,穿梭在大气层中时,甚至不会惊扰下方的飞禽;内部的“人工重力系统”通过“磁场模拟重力场”,能精确模拟地球重力(9.8N/kg),让成员们不会因失重出现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等问题;舱壁上的“能量缓冲层”由“液态金属”和“高分子聚合物”组成,能抵御直径10米以内陨石的撞击与强度为5级的星际风暴,确保飞行安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密统帝国》,方便以后阅读密统帝国第126章 蓝顿星穹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密统帝国第126章 蓝顿星穹并对密统帝国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