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我们的科学技术灭绝一个智慧而野蛮的人类,还不如改造他们的智慧和文明。” 米凡的手指轻轻划过观测仪的控制面板,调出左单体人半年来的行为数据面板:屏幕上,“互助行为占比” 的曲线从最初的 3%(仅存在于亲子间)飙升至 89%,“暴力冲突事件” 则从每月平均 47 起降至 0 起,“资源共享率” 达到 92%—— 每一个数据都在印证 “文明引导模块” 的成效。他的语气里没有丝毫骄傲,只有如释重负的释然,“大科学思维的核心从不是‘毁灭异己’,而是‘找到不同文明共存的最优解’。就像我们校准星舰引擎,不是因为引擎本身有缺陷,而是需要调整参数让它更适配宇宙中的引力场 —— 左单体人的野蛮不是天生的,只是他们还没找到文明存续的正确路径。”
都凡靠在舰桥的合金扶手上,目光落在下方集市里交换物资的左单体人身上 —— 一个年轻的工匠正耐心教导年幼的族人修复生物打印设备,他没有因为对方动作笨拙而斥责,反而放慢语速,用手指指着设备的核心部件,一遍遍地演示拆卸与组装的步骤。都凡轻声回应:“最初我还担心,删除他们部分与‘掠夺相关的记忆’会是另一种形式的‘精神灭绝’—— 毕竟记忆是文明的根基。但现在看来,我们只是擦掉了蒙在他们文明内核上的‘野蛮灰尘’。你看那个工匠,他正在主动传承技能,这种‘利他性传承意识’,是任何技术都无法强行植入的,只能靠文明氛围的熏陶自然生长。” 他顿了顿,指尖轻轻敲击扶手,发出规律的 “笃笃” 声,“灭绝一个物种很简单,只需要一枚反物质炸弹;但改造一个文明,需要我们花费数月时间研究他们的基因、生态、社会结构,需要一次次调整引导模块的参数,需要容忍他们偶尔的倒退 —— 这比‘毁灭’难上百倍,却也更有意义。因为报复只能让罪恶在宇宙中消失,而改造,能让文明在宇宙中获得新生。”
3. 宇会厅的集结:留守计划的提出与初心追问
完成为期 3 天的地面考察后,所有驻艾买尔星球的地球研究员均返回 “米王 1 号航空母船”,327 名成员全部集结于中央宇会厅。这座可容纳 500 人的环形空间,是母船的 “精神枢纽”,设计处处体现 “宇宙共生” 的理念:穹顶是由 128 块 “量子显像板” 组成的 “实时星际天幕”,能同步接收艾买尔星球的卫星信号,将双星轨迹、星云流转、星尘运动等景象实时投射 —— 此刻,天幕上正显示着艾买尔星球的晨昏线,金色的阳光正缓缓覆盖共生枢纽城市,仿佛为这座新生城市镀上一层光晕;环绕四周的座位采用 “抗重力悬浮设计”,每个座位下方都有一个微型 “反重力引擎”,研究员们只需通过意念操控(座椅扶手内置 “脑电波传感器”),就能调整座位的高度与角度,悬浮状态下的身影如同漂浮在宇宙中的星辰,彼此间没有固定的距离,象征 “平等交流”;厅中央的讲台并非实体,而是由 “量子投影技术” 生成的全息影像平台,米凡与都凡站在其中,身影与天幕背景融为一体,仿佛从宇宙中走来的 “文明使者”。
“艾买尔星球还是艾买尔星球,它的双星依旧按轨道旋转,它的‘丝光藤’依旧在清晨分泌黏液,它的‘流光蕨’依旧会随歌声绽放 —— 但这里的人类,已经不是那个把大宇宙其他星球人类当做食材资源的野蛮物种。” 米凡的声音通过 “全向声效系统” 传遍厅内,这套系统能根据每个座位的位置调整声波频率,让所有人都感觉声音是从正前方传来,且带着类似 “宇宙共振” 的低沉共鸣,“我们用‘定向爆破技术’摧毁了他们建在‘死亡峡谷’的旧聚落 —— 那里曾是他们关押、屠杀其他智慧生物的‘猎场’;我们用‘生态重塑技术’在峡谷原址种满‘永芳草’,让血腥之地变成孕育生命的绿洲;我们通过‘文明引导模块’,将‘互助、共享、非暴力’的理念植入他们的认知体系 —— 现在,我们要前往右宇宙,与那里的智慧文明建立联系,却不能把这里的文明幼苗独自留下。”
他抬手在空中划出一道光痕,调出左单体人 “文明引导模块” 的后台数据面板,屏幕上跳动的红色预警格外醒目:“模块核心算法需每季度校准一次,若超过 180 天未校准,将出现逻辑偏差,可能导致左单体人恢复部分野蛮行为模式”“生物打印基地的能源核心需每月维护,否则将出现能源泄漏风险”。米凡的手指点向预警提示,语气凝重:“这就是我们需要留守者的原因 —— 不是以‘统治者’的身份监视,而是以‘同行者’的身份守护。我们要确保引导模块始终处于正确轨道,要让生物打印基地稳定运转,更要在左单体人遇到文明发展瓶颈时,给予适度的引导,而不是直接替他们解决问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