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首个双体组合 —— 来自北部荒原的阿洛与卡姆,成功抬起单体人无法搬动的 50 公斤农耕机械时,机械外壳上的 “协作成功指示灯” 亮起绿色,灯光闪烁的频率与两人的脑波同步率一致。阿洛兴奋地拍了拍卡姆的肩膀,卡姆也露出了笑容,两人的眼神里满是 “突破自我” 的喜悦。这一刻,中宇宙的双体生存模式,才算真正在艾买尔星球扎下根。米凡在星舰上看着这一幕,悄悄将画面录下来,存入 “文明成长档案”,他知道,这是艾买尔文明新的开始。
脑机弹 A 的投放比预想中更精准:这枚直径仅 0.5 毫米的微型装置,通过星舰的 “大气渗透系统”—— 一个位于星舰底部的圆形发射口,能将微型装置转化为 “分子态”,随大气环流扩散 —— 以雨滴般的密度降落在艾买尔星球各处。它会先通过左单体人颅骨顶部的 “额骨薄弱区” 渗透,这个区域的颅骨厚度仅 1.2 毫米,是最容易进入大脑的通道。进入后,脑机弹 A 会释放纳米级神经擦除剂 —— 这种药剂由 “蛋白质分解酶” 与 “记忆标记抗体” 组成,能精准识别并分解与 “前文明记忆” 相关的神经突触蛋白,彻底清除其关于艾买尔星球前文明的记忆碎片:包括他们曾使用过的石制工具、族群间因资源争夺引发的冲突历史,甚至是对 “单体生存” 的本能认知。
随后,“创世记忆模块” 会植入新的神经印记:四肢健全的 “创世者”(米凡团队的形象投射)在混沌中塑造天地,将金色的种子撒向荒原、将银色的丝线织成衣物,记忆画面采用 “沉浸式呈现”,让左单体人仿佛亲身经历创世过程。而 “创世者与子民同在” 的认知,像刻在 DNA 里的指令,通过海马体与杏仁核的关联,转化为 “敬畏” 与 “依赖” 的情绪 —— 海马体负责记忆存储,杏仁核负责情绪生成,两者的联动让 “信仰” 不仅是认知,更是深层情感。每个左单体人醒来时,都会对着自己的双手露出敬畏的神情,甚至会轻轻抚摸指尖,感受皮肤下血管的跳动,仿佛第一次意识到 “四肢” 是神赐予的、能创造奇迹的礼物。有个叫老图的左单体人,醒来后反复活动手指,还尝试着捡起地上的石头,当石头被稳稳握在手中时,他激动得热泪盈眶,嘴里不停念叨:“感谢创世者,给了我们这么珍贵的礼物。”
2. 神隐扶持:60 亿隐形守护者的静默登场
米凡指尖划过控制台,艾买尔星球的实时数据流正以蓝色光线在屏幕上流淌,数据节点的闪烁频率代表着左单体人的活动强度 —— 闪烁越快,说明活动越频繁。他没有启动 “跨宇宙跃迁引擎” 的打算,引擎舱里的 “反物质燃料” 已经加注完毕,燃料罐的压力显示为 120atm,处于最佳状态;右宇宙的坐标也已锁定,定位误差不超过 1 光年。但他需要更充分的 “改造验证”,他总觉得 “文明稳定” 不能只看表面数据,还要看左单体人是否真正 “接纳并掌握” 新的生存模式。
“左单体人的神经反应速度是 0.8 秒,比地球人慢 0.2 秒,协作时需要更长的磨合时间;他们对温度变化的敏感度是地球人的 3 倍,皮肤下的‘温感神经末梢’密度是地球人的 2 倍,这也是恒温布料必须精准的原因。” 米凡对着身旁的都凡轻声说,手指点向屏幕上的神经反应曲线 —— 曲线呈现出平缓的波动,代表左单体人的神经活动相对稳定,但在协作节点处有明显的 “延迟峰值”。“这些特征都与我推演中‘右单体人’的模型高度重合,艾买尔是最好的实验场,如果我们连这里的文明都无法稳定,去右宇宙只会是更大的冒险。” 他要等的,不仅是左单体人能脱离外力扶持,自主完成 “播种 - 纺织 - 建造” 的全流程,更是他们的双体协作从 “被动接受指令” 变成 “无需思考的本能反应”—— 只有这样,带去右宇宙的 “改造经验” 才算真正经过现实检验,而非实验室里的理论模型。都凡点点头,他知道米凡的顾虑:右宇宙的环境可能更复杂,一旦经验失效,不仅无法帮助右单体人,甚至可能给他们带来灾难。
新社会的运转远比预想中艰难。米凡通过 “星轨监测仪” 的微观镜头 —— 这个能放大 100 倍的光学镜头,能清晰捕捉左单体人的细微动作 —— 看到刚建立的东部聚居地里,左单体人围着纺车手足无措:纺车是根据左单体人的手掌大小设计的,木质结构轻便耐用,但他们的手指习惯了单体操作,两根丝线在手中反复缠绕打结,有个叫莉娜的左单体人甚至急得掉眼泪,用拳头轻轻捶打纺车,嘴里嘟囔着:“为什么别人能做好,我却不行?” 她的眼眶泛红,鼻尖也微微抽动,看得米凡心里一阵发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