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图案投射在墙上时,又化作原星等高线图,等高线清晰而规整,像给原星披上了一件带着纹路的外衣,等高线之间的距离则与中微子的波长完全吻合,那是一种极其微小的尺度,得让一百多万个这样的波长小家伙手拉手,才能凑出一厘米的长度,细微到肉眼几乎难以分辨。图中连原星西南地区某座小山丘的缓坡弧度、坡上稀疏的灌木投影,都清晰可辨,灌木的影子在图上呈现出淡淡的灰色,边缘还带着细微的模糊感,仿佛伸手就能摸到那片土地的肌理,感受到泥土的厚重与草木的生机,连风中夹杂的泥土腥气都仿佛能闻到。
她抬眼时,米凡走下讲台的脚步正踩在星图投影的节点上 —— 定制皮鞋的合金鞋跟每敲击一次,地面就发出清脆的 “嗒 “声,那声音在空旷的大厅里带着轻微的回音,回音在大厅中久久回荡,像在与星图投影相互呼应,随后才浮现出 α 星系的自转参数。参数以淡金色光粒组成,每个光粒都带着极细的尾迹,尾迹在空气中停留片刻后才缓缓消散,像流星划过夜空后留下的痕迹,悬浮在地面上方三厘米处,仿佛风一吹就会消散,脆弱却又坚定地传递着星系的信息,每一个光粒都承载着 α 星系的秘密。
这些参数转化成声音密码时,刚好对应着 α 星系绕自身中心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差不多是二十五个白天加半个夜晚,这段时间里,星系中的恒星、行星都在按照既定的轨道运行,恒星散发着恒定的光热,行星则围绕恒星缓缓转动,那声音通过地面传导到每个人的鞋底,带着轻微的酥麻感,像宇宙在轻轻叩击脚踝,传递着遥远星系的 “心跳 “,每一次心跳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让人感受到宇宙的脉搏;鞋跟接触地面产生的微型火花,火花虽小却格外明亮,在灯光下泛着耀眼的光,其光谱与原星大气的特征谱线完全一致,尤其是氢原子发出的 Hα 谱线,亮度比其他谱线高出两倍还多,像在黑暗中格外醒目的信号灯,指引着探索的方向,火花熄灭后还会留下极淡的光痕,光痕在空气中慢慢摇曳,像微弱的萤火,几秒钟后才慢慢隐去,光痕的形状竟与 α 星系的旋臂轮廓隐隐相似,那旋臂般的纹路蜿蜒曲折,仿佛将遥远的星系浓缩在了这短暂的光痕之中。
而这些数字组成的声波密码,与三年前从原星最深海沟提取的地壳振动频率完全重合 —— 当时科研团队用特制探测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底部停留了三个月,那三个月里,深海一片漆黑,只有探测器发出的微弱灯光照亮周围的海水,冰冷的海水带着巨大的压力,仿佛要将探测器碾碎,探测器在漆黑冰冷的深海中默默工作,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探测器外壳扛住了一万一千个一米的小伙伴叠起来那么深的深海高压,那压力足以将普通的金属压成碎片,外壳上的抗压纹路都被压得微微变形,才捕捉到这组带着原星 “地心记忆 “的频率,每一个频率都蕴含着地球亿万年的演化历程,是原星在漫长岁月里留下的印记。
如今地面的纳米感应层还能将米凡的声纹转化为三维坐标,声纹的每一个细微波动都被精准捕捉,无论是音调的高低,还是音色的变化,都一丝不差地转化为坐标数据,坐标点连接起来恰好是原星的大陆轮廓,哪怕是一个平方公里被平均分成一万份、只占其中一份那么大的微型岛屿 —— 比如太平洋上那座只够容纳一棵椰子树的小岛,小岛四周环绕着碧蓝的海水,海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水下细小的珊瑚与游鱼,海浪轻轻拍打着岸边,卷起细小的浪花,也能精准呈现出来,岛屿边缘的海岸线弧度与原星卫星拍摄的影像分毫不差,连海浪拍打礁石形成的白色浪花带,浪花在阳光下泛着晶莹的光芒,像撒了一层碎钻,都通过光纹的亮度差异模拟出来,光纹亮处如浪花的白,暗处似海水的蓝,宛如一幅生动的海景画卷,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二
穹顶外,双星交食产生的阴影正以特定速度漫过人群,那速度相当于每秒会转过零点三个弧度 —— 差不多就是每秒转十七度的样子,像个慢慢转身的宇宙舞者,舞姿优雅而从容,每转动一点,阴影的形态就随之变化,时而像展开的羽翼,时而像弯曲的弧线。阴影边缘不是锐利的直线,而是带着柔和的渐变光带,从深黑到淡灰过渡自然,深黑处如墨染,淡灰处似云烟,每一种灰度都恰到好处,像被宇宙温柔地晕开,仿佛宇宙在用最轻柔的方式抚摸着这片土地,带来一丝清凉的慰藉。
在每个人肩头投下的流动光斑,光斑随着人的呼吸微微起伏,如同生命的脉动,亮时如星光闪烁,暗时似月色朦胧,光斑边缘的衍射纹路里藏着原星古老星图的微缩投影 —— 那是五千年前古埃及人绘制的星图,星图上的线条虽然简单却充满了智慧,是古埃及人对宇宙的认知与探索,图中北斗七星的排列与终端显示的导航坐标完美重合,勺柄指向的方位角精确到一度被切成一百份只占一份的程度,比钟表指针的最小刻度还要精细,每一个角度都经过了精准的计算,连七星中最暗的那颗 “摇光 “星的微光,都通过光纹的低亮度模式清晰呈现,那微光虽淡却坚定,像黑暗中不灭的希望,仿佛能看到远古先民仰望星空时的目光,充满了对宇宙的好奇与敬畏,他们对着星空祈祷,探索着宇宙的奥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