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国际团队是必要的,” 高尔基点了点头,语气却依旧坚持,“地球是全人类的家园,穿越多重宇宙也应该是全人类的事业。俄罗斯愿意成为中国最坚定的伙伴,但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国家参与进来,共同分担风险,共享成果。”
“这一点我同意。” 米凡的回答让俄罗斯科学家们松了一口气,“但主导权必须在中国手中。就像您说的,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带领大家迈出这关键的一步。至于武装部队,” 他的目光变得严肃起来,“这是底线保障。我们首先是和平的使者,但如果遭遇恶意攻击,我们必须有能力反击。宇宙的法则,有时候比地球的丛林法则更残酷。”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高尔基用生硬的中文重复了这句话,然后猛地一拍桌子,“说得好!这也是我们俄罗斯人的信条!我完全同意您的观点。”
会议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之前的疲惫和困惑仿佛被这股共识的力量驱散了。波波夫院士站起身,举起手中的茶杯:“为了多重宇宙的和平,也为了人类的未来,干杯!”
“干杯!” 所有人都举起了杯子,清脆的碰杯声在会议室里回荡,仿佛是两个伟大国家在宇宙探索事业上达成共识的序曲。
最后,双方敲定,在米凡实施穿越计划之前,先在中国国家会议中心举办 “多重宇宙论坛”,邀请全球认可 “终极统一理论” 的科学家参与。俄罗斯方面则负责协调欧洲的科学家,确保论坛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当俄罗斯代表团走出宇宙科学院时,夜色已经笼罩了整座城市。米凡站在门口,与高尔基紧紧握手。
“米凡教授,我会立刻向总统汇报今天的成果。” 高尔基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中俄‘老铁’的关系,在宇宙探索的领域里,一定会更加牢固。”
米凡笑了笑:“我期待着在莫斯科与总统阁下会面。但有一点请您转告总统,‘以中国为起点,以我为中心’,这不是傲慢,而是责任。在穿越多重宇宙这件事上,我们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分歧。”
高尔基郑重地点了点头:“我明白。请您放心,俄罗斯会是您最可靠的伙伴。”
看着俄罗斯代表团的车队消失在夜色中,米凡的脸上才露出一丝疲惫。他知道,这场看似顺利的会晤,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让全世界的科学家都认可他的理论,组建一支真正团结的国际团队,还有无数的困难在等待着他。
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不远处的路灯下 —— 是刘柳。他正靠在自己的车边,不停地抽着烟,烟头在夜色中明灭不定,像一颗焦虑的心脏。
米凡走了过去,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烟味,他下意识地皱了皱眉。
“米凡教授,会议结束了?” 刘柳掐灭烟头,语气中带着一丝急切,“我等了您快三个小时了。”
“抱歉,谈得太投入,忘了时间。” 米凡看了看刘柳的车,“是去你书墅的时候了?”
“是的,” 刘柳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我已经准备好了,就等您指导了。”
米凡上了刘柳的车。车子驶离市区,朝着郊外的方向开去。窗外的灯火越来越稀疏,取而代之的是漆黑的田野和偶尔闪过的树影。刘柳一路都在介绍他的书墅,言语中充满了自豪,仿佛那不是一个住所,而是他学术思想的圣地。
米凡只是偶尔应一声,大多数时候都在闭目沉思。他在思考俄罗斯代表团的反应,思考 “多重宇宙论坛” 的筹备细节,更在思考如何才能彻底打破刘柳心中的壁垒,让他真正实现 “自我革命”。
他知道,今晚的书墅之行,将是关键的一步。而那一步,注定伴随着毁灭与重生。
二、书墅的灰烬与自我的涅盘
刘柳的书墅比米凡想象的还要偏僻。车子沿着蜿蜒的山路行驶了近一个小时,才在一个小山丘下停下。眼前的建筑确实称得上豪华,欧式风格的白色外墙在月光下泛着清冷的光,四周环绕着高高的围墙,像一个独立的王国。围墙外是茂密的树林,寂静得只能听到风吹过树叶的 “沙沙” 声,连虫鸣都显得格外稀疏。
“这里绝对安静,” 刘柳下车打开大门,语气中带着一丝自得,“除了我,方圆五公里内没有任何居民。我把这里叫做‘思想的孤岛’。”
米凡走进院子,环顾四周。院子打理得很整洁,却没有任何花草,只有几棵修剪得方方正正的松树,透着一股刻板的严谨,和刘柳给人的感觉如出一辙。
书墅内部的装修却极尽奢华,大理石地面光可鉴人,墙上挂着昂贵的油画(虽然米凡一眼就看出那是高仿品),家具都是知名品牌。但米凡的目光很快就被遍布各个房间的书架吸引了 —— 几乎每个房间都有书架,上面塞满了书籍,一眼望去,全是物理学、数学、宇宙学等领域的专着和期刊,没有一本文学作品,甚至连一本传记都没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