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嘢》(粤语诗)
文/树科
春晚,睇到跳舞嘅机器人
噈谂到咗仪仗队……
国庆,睇到仪仗队
又谂返到机器人……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10.1.粤北韶城沙湖畔
于方寸之间见时代深意
—— 树科粤语诗《正嘢》赏析
文/阿蛋
在当代汉语诗歌版图中,方言诗歌始终以其独特的文化根系与鲜活的生活质感,开辟着一片别具一格的审美疆域。树科的粤语诗《正嘢》,以短短四句、不足三十字的篇幅,将 “机器人” 与 “仪仗队” 两个看似无关的意象,置于 “春晚” 与 “国庆” 两个具有特殊时代意义的时间节点之上,在粤语方言的独特韵律里,构建起一道跨越科技与人文、个体感知与集体记忆的诗意桥梁。这首收录于《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的诗作,虽篇幅精短,却如一颗投入时代深湖的石子,激荡起关于科技发展、文化认同、集体精神等多重命题的涟漪,值得我们从文学、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品读。
一、方言诗性:粤语的文化基因与审美张力
方言诗歌的魅力,首先源于其承载的地域文化基因与独特的语言韵律。粤语作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及海外粤语社群的日常交流工具,更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保留的古汉语词汇、独特的声调系统与语法结构,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与审美可能。《正嘢》通篇采用粤语写作,“睇到”“噈”“谂到”“谂返到” 等粤语日常词汇的运用,使得诗歌瞬间摆脱了书面语的疏离感,呈现出强烈的生活气息与地域特色。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粤语的声调系统远比普通话复杂,其九个声调(部分地区为八个)赋予了语言更为丰富的韵律变化,这为诗歌的节奏构建提供了天然优势。《正嘢》中 “春晚,睇到跳舞嘅机器人” 与 “国庆,睇到仪仗队” 两句,在粤语的诵读中,“晚”“人”“庆”“队” 等字的声调高低错落,形成了自然的节奏起伏,无需刻意雕琢平仄,便已具备了诗歌的韵律美感。这种基于方言语音特点的韵律,是普通话诗歌难以复制的,它使得诗歌的审美体验与地域文化身份紧密相连,让粤语社群读者能够在熟悉的语言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也让非粤语社群读者通过语言的差异性,感受到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粤语中大量的口语化词汇与表达方式,为诗歌的意象呈现增添了生动性与亲切感。“噈” 字在粤语中表示 “就、便” 的意思,用在此处,相较于普通话的 “就”,更具口语的灵动性,仿佛诗人在不经意间的随口倾诉,将 “看到机器人便想到仪仗队” 这一思维过程自然地流露出来,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而 “谂到”“谂返到” 中的 “谂” 字,作为粤语中 “想、思考” 的常用词,比书面语的 “想到”“回想起来” 更具生活质感,既符合诗人个体感知的真实表达,也让意象之间的转换显得更为自然流畅。这种方言语言的运用,并非简单的地域标识,而是深入诗歌骨髓的审美元素,它让诗歌的意象、情感与语言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展现出方言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中国诗歌史上,方言诗歌的传统由来已久。从《诗经》中的 “风” 诗多含各地土语,到汉魏乐府中的方言元素,再到近现代胡适、刘半农等学者对方言诗歌的探索,方言始终是诗歌贴近生活、反映现实的重要手段。树科的《正嘢》继承了这一传统,将粤语与当代生活场景相结合,不仅丰富了当代汉语诗歌的语言形态,更以方言为媒介,捕捉到了时代发展中个体感知的细微变化,为方言诗歌在当代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意象构建:科技与人文的对话与互释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诗歌的思想内涵与审美价值,往往通过意象的选择、组合与转换来实现。《正嘢》最精妙之处,在于诗人巧妙地选取了 “机器人” 与 “仪仗队” 两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与文化内涵的意象,并将它们置于 “春晚” 与 “国庆” 两个特定的时间场景中,通过 “看到 A 想到 B”“看到 B 想到 A” 的循环往复,构建起科技与人文、个体娱乐与集体仪式之间的对话与互释关系。
“跳舞嘅机器人” 是当代科技发展的典型符号,它出现在 “春晚” 这一全民娱乐的舞台上,代表着科技与娱乐的结合,是现代文明中轻松、时尚、充满创新活力的一面。春晚作为中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承载着全民团圆、辞旧迎新的文化功能,而机器人跳舞这一表演形式,无疑是科技融入大众生活、为传统节日增添现代气息的体现。在诗人的眼中,这一科技意象并未停留在表面的娱乐层面,而是引发了对另一个意象 ——“仪仗队” 的联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