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考官喜欢装

作品:我靠双眼!从寒门到权倾天下|作者:仲商八月望|分类:历史|更新:2025-10-29 04:28:33|字数:5006字

魏源见林昭久久不语,还以为这孩子被吓傻了。

语气不由得放缓了些,那股子尖锐的戾气也收敛了起来。

“昭儿,你莫怕。”

他走到林昭身边,宽大的手掌轻轻放在他小小的肩膀上。

“为师不是要你自暴自弃,而是要你……藏拙。”

“从现在起,你要忘掉你县试时写的那篇策论,忘掉那些惊世骇俗的见解。”

魏源的声音带着一种过来人的沧桑。

“你要做的,是把自己伪装成一块璞玉。”

他伸出手指,开始给林昭剖析这里面的门道。

“第一,文笔求拙,不求巧。”

“你的文章,可以见解深刻,但笔法必须朴实无华。”

“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多用寻常典故,少用生僻之言。”

魏源的眼神变得无比认真。

“要让高士安一看,就觉得这是个根基扎实,但火候尚浅的后生。”

“而不是一个工于心计的小滑头。”

“第二,观点求稳,不求奇。”

“破题立意,务必中庸平和。凡事都要往圣人教诲上靠,往朝廷恩德上引。”

魏源的拳头在袖中紧握。

“哪怕是针砭时弊,也要点到即止。”

“最后必须落到'此皆吏治之不勤,非圣上之过也'这种陈词滥调上。”

他的声音里带着深深的无奈。

“要让他觉得,你是个懂规矩、守本分的读书人。”

“而不是我魏源这种想掀桌子的酷吏。”

魏源顿了顿,最后给出了一个明确到极点的目标。

“这次府试,你的目标,不是案首,也不是前三。”

“为师要你,考在五名开外,十名以内。”

这个名次,精妙到了极点。

既能稳稳地通过府试,拿到童生的功名。

又绝不会因为名次太高而引起高士安的警惕和审视。

就像一颗投入水潭的小石子,能看见,却激不起半点波澜。

林昭彻底明白了。

这比让他考案首,难上十倍!

……

书房内,寂静如坟。

林昭独自一人坐在书案前,面前摊开的,是一摞厚厚的文集。

《高氏文抄》、《江州政要》、《士安先生奏议集》……

这些,都是高士安的手笔。

从他初入翰林院时的青涩文章,到后来做江州知府时的老练奏疏。

魏源一篇不落,全都搜罗了来。

林昭拿起那篇《论治河之要》。

这是高士安二十八岁时在翰林院写的文章。

文章开篇,便是一句引经据典。

“《尚书》云:'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夫治水之道,古有成法,不可轻易更张。”

林昭的鉴微悄然发动。

在他的感知中,这行字迹透着一股子刻意的端正。

每一笔每一划,都仿佛在对他说:“看,我是个规规矩矩的好学生,我的每个观点都有经典作证。”

这不是天然的书法习惯。

这是刻意的表演。

林昭继续往下看。

“然今日河患频仍,非古法之不善,乃执事者未能深体圣意也。”

又是甩锅。

出了问题,不是圣人的法子有毛病,是下面的人理解错了。

林昭的嘴角勾起一丝冷笑。

这套路,他在现代见过太多。

出了事故,领导没责任,都是执行层面出了偏差。

他翻到下一页。

“愚以为,治河之要,在于顺天理而合人情。天理者,水性就下,不可逆也;人情者,百姓安居,不可扰也。故治河当以疏导为主,筑堤为辅,万不可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这段话,乍一看很有道理。

既顺应了天理,又体恤了民情,简直是圣君贤相的标准答案。

但林昭的“鉴微”告诉他,这行字写得很用力。

笔锋里透着一种刻意的谨慎。

这个高士安,在写这些话的时候,心里想的不是治河。

而是自己的前程。

他怕说错话,怕得罪人。

所以每个字都要掂量三遍,每句话都要找个圣人做挡箭牌。

林昭又拿起另一篇文章,《议减漕运之策》。

这篇写于高士安三十五岁,已经是国子监司业的时候。

“漕运者,国之大计也。然连年水旱,民不聊生,而漕运如故,岂非竭泽而渔乎?”

开头还算有点锋芒。

居然敢说“竭泽而渔”这种稍微尖锐一点的话。

但紧接着,笔锋一转。

“然国用不可废,军需不可缺。愚窃以为,当奏请圣上,暂减漕运十之一二,以缓民困。待来年丰收,再行恢复。此乃权宜之计,非长久之策也。”

林昭差点笑出声来。

减十之一二?

这点减免,哪里是什么治本之策。

分明是想做好人又不敢得罪既得利益者的和稀泥。

而且最后还要加一句“非长久之策”。

生怕别人说他要动摇国本。

这个高士安,简直把官场的圆滑和怯懦,发挥到了极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我靠双眼!从寒门到权倾天下》,方便以后阅读我靠双眼!从寒门到权倾天下第198章 考官喜欢装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靠双眼!从寒门到权倾天下第198章 考官喜欢装并对我靠双眼!从寒门到权倾天下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