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妻子家虽然说也是普通的农村,但是,南方的农村和北方的农村也是有着天壤之别,妻子家境比宁致远是要好一些的,但是这一点并没有给妻子带来太多的压力,妻子也是能过的紧日子的,甚至还考虑到宁致远的面子问题,基本都不会轻易的向娘家求助的;
唯一萦绕心头的,就是面对年轻时期宁致远,经常是因为一点小事就喜怒无常,甚至暴跳如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本事不大,脾气不小’的那种人;
但是,妻子付出的是超乎常人的忍耐,她并没有向家里人那样对宁致远不满,也没有向家里人那样,在有些事情上故意强迫他去做些什么,而是默默担起家庭职责,她一直希望宁致远有朝一日能够自觉立志,而并非迫于外界压力,那样的话既不是出于真心,更是无法持久。
就像苏轼笔下的那首《小儿》里写道的那样,说是‘小儿不识愁,起坐牵我衣;我欲嗔小儿,老妻劝儿痴;儿痴君更甚,不乐愁何为;还坐愧此言,洗盏当我前;大胜刘伶妇,区区为酒钱’,把家庭生活中最常见的细节摆出来,讲了一个让人会心释然的道理;
意思是说孩子们似乎看起来总是无忧无虑,而不知父亲其实并不像自己一样开心,大人们总是嗔怪想要亲近的孩子,但是妻子却说,孩子不懂事,难道你也不懂事?不懂得享受当下之乐,连孩子都不如了;
当宁致远看到这几句诗的时候,内心真的无法释然了,一股愧疚感和后悔意瞬间涌上心头。在历经流离后,更是让他更为体会到个中真谛。
那个时候的自己,总想着这件事情做完了,才有心情陪孩子好好玩耍;或者是等到什么时候放长假了,再带她去哪里玩一下,反正就是在很多的当下,都感觉当时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而不是陪孩子,现在想来,也真的是糊涂至极呀。
这就有点像什么呢,像苏东坡在一段游玩中突然的顿悟。说是苏轼经常会到一座山顶上的有个叫松风亭的地方锻炼,有一天,苏轼本想一口气登上松风亭,却不料刚走到半山腰就觉得疲乏了;
他抬头远望松风亭,发现亭子还在山顶高处的很大一段距离呢, 不由得叹了口气。可是,停了一会,他突然想,为什么一定要爬到亭子那呢?这里不也挺好吗?
他索性就此坐下歇息了一会,浑身感觉舒畅,而后便径直下山去了,后来,他写下《记游松风亭》: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调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这篇小短文看似写登山,实是写心境:因为预先确定了游玩的目标,所以为到达不了那里而不胜其苦:一且放弃这个目标,就如鱼脱钩,释去羁绊,轻松自在;
就是这样,苏轼进而悟出一个人生的哲理:人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摆脱自我限制,获得心灵的完全自由。进一步,生死也可置之度外,即便万分危急之时,也可以突然醒悟:‘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
是啊,当下就是最好的时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想着要先怎么怎么样了才能怎么怎么样,现在就可以,立刻、马上就那样!
自己对于开庭的担忧也是那样,不是说一定要等开庭结束了,有结果了自己才能让心情平静下来,心情的平静完全是只要你想就可以做到的,开庭还没结束也不耽误自己拥有一个平静的心态;
就像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的那样‘人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一个有思想的人,是不会被这个世界上任何的事物和情绪所轻易左右的,是可以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在思考中抵达内心的平静和自由的。
“2321”,管教的喊声打破了宁致远的沉思,宁致远本能的立刻站起身来,快速的小跑至监房门口,双手熟练的呈上下排列从监房门的两根铁杠中间伸出去,待管教将手铐拷上之后,再把胳膊收回来,后退一步,等管教把门打开后快速的走了出去,面靠墙站好,等待管教将门锁好之后的命令。
今天跟平时管教带嫌疑人去审讯室不同的是,平时只需要一名管教,将需要到审讯室的嫌疑人,无论是律师会见也好,还是司法部门的审讯也好,挨个从监房里带出来,一起排好队带过去就行了;
开庭的话嫌疑人是要出看守所的大门的,那安保措施就做的要比平时严格多了。宁致远刚迈出监房的大门,就有两名全副武装的警察人员,带着手铐、警棍、对讲机和防爆措施等工具,一左一右的跟在宁致远的身后;
宁致远就这么跟在管教的后面走着,等走出整个看守所的监房,前面就是一大块空地,早已经有两排武警拿着棍子一样的东西,站成两排,在那里等着了;等宁致远走在院子里的时候,武警们自然地把他围在了中间,就这么走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