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襄王继位后,不仅没有改弦更张,远小人而亲贤能,反而变本加厉,至于忘记君国大仇,与秦联姻结好,其腐朽愚昧有甚于楚怀王。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怀王于顷襄王三年客死于秦后,‘襄王七年,楚迎妇于秦,秦楚复平’、‘十四年,楚顷襄王与秦昭王好会于宛,结和亲’、‘十六年,与秦昭王好会于鄢’、‘十九年,秦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北地予秦’、‘二十一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楚襄王兵败,遂不复战,东北保于陈城’;
于此可见楚襄王不思振作、与杀父仇人握手言欢终于惨败以至割地迁都等种种衰败之状,楚国的国势虽然日趋式微,可是作为国君的襄王却沉湎于骄奢淫佚的生活中;
他带着侍臣们到处游赏,或登高唐之台,或游云梦之浦,想入非非,乐而忘返,襄王如此追求享受而置国家衰败于不顾,身为侍臣的宋玉感到忧虑,于是便借风为题,写了这篇赋,就是你说的‘楚台风’”,D董事长说道。
W总思量着,然后说道:“姐夫,我明白了,很多事情,那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像楚庄王,表面看,一鸣惊人似乎瞬间光彩照人、风光无限,而在闪亮登场背后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则往往被人所忽略,就像老话说的‘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依我看,最初的楚庄王并不是不想一鸣惊人,而是国内政治不稳定,所以在默默地积聚能量,等待时机。也就是说,任何所谓的一鸣惊人无不都是长期能量积聚的迸发,它不仅需要具备韬光养晦的战略智慧,做到从低处着眼积蓄力量,从高处俯视蓄势待发,还需要具各善于守拙的生存策略,面对复杂多变的局势,需要时刻隐藏自己的光芒,禁得住外界形形色色的诱惑,把持住自己的内心信念;
默默无闻,不是不鸣,只是未鸣。不鸣只是一个巨人暂时的沉默,而不是沉睡,是暗自发力,是苦练内功,是要寻找有利时机,化危机为机遇。虽说机遇可遇不可求,但机遇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
一鸣惊人固然不易,成功之后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则更难,更需要有谦虚谨慎的态度、海纳百川的气度、勇往直前的魄力和不断突破、自我超越的能力,更要时刻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切忌头脑发热、得意忘形,才可能避免江郎才尽和昙花一现的结局;是说这个道理吧”。
D董事长欣慰的点了点头,说到:“是的,刚刚跟你说的那个记者的事,是从楚庄王的另一件事情里得来的经验,所以,你看,优秀的人就是一直这么优秀,他就有他成功的道理,这个故事你肯定喜欢,是这样的:
“说当时楚庄王灭掉了若敖氏,又问鼎了中原,非常高兴,于是大摆庆功酒,酒宴直喝到黄昏时分仍未尽兴。庄王于是命令在殿中点燃蜡烛,继续开晚宴,并特命两位绝色后妃许姬和麦姬轮流向大家把盏敬酒;
正当许姬给大家敬酒之际,忽然一阵疾风吹过,筵席上的蜡烛全部都被吹灭,大殿中顿时一片漆黑;
就在这时,一位醉醺醺的小臣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竟然凑上去一手扯住许姬的玉臂,另一只手又放肆的在许姬的身上摸了一把;
许姬挣脱对方的大手,同时又将其官帽上的缨络摘下,告诉楚庄王,刚才蜡烛熄灭之后有人拉扯我的衣服,我把他的帽缨给扯了下来,你赶快把灯点上,看看是谁的帽缨给扯断了;
听闻爱妃受辱,庄王一度勃然大怒,恨不得立刻撕碎那个狗胆包天的小臣。然而就在庄王要发令的那一刻,忽然一个冷静理智的念头闪现在脑海中,他稍稍安定一下暴怒的心绪,然后缓缓地对爱妃耳语道:奈何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
随后,楚庄王非但没有揪出肇事者,反而下令暂缓点蜡烛,并对众人说:“寡人今日设宴庆功,与诸位务要尽欢而散。现请诸位都去掉帽缨,以便更加尽兴饮酒”;于是大臣们就纷纷把自己的帽缨给扯断了,最后灯亮起来之后尽兴而归;
三年之后楚国和晋国交战,楚军中有一位非常迅猛的将士,楚军和晋军连打了五仗,这个将士每次都冲在最前面。于是楚庄王就问他,我又没有什么优待给你,你为什么打仗的时候这么奋不顾身?
这位将士说,其实我有死罪,三年之前在宴会上被扯断帽缨的人是我,但是大王您却没有治我的罪,所以我要在战场上报答您。
怎么样,这回明白了我对于这位记者操作的背后逻辑了吧”,D董事长笑着说道。
“还是姐夫高明,我明白了。那对于集团那个吃里扒外的高管呢,这种人,可没法指望着能知恩图报了,是吧”,W总说道。
“是的,想要惩治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夺去他很想要且已经在手的东西,孙子兵法中曾有一言:‘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想要摧毁一个人,所需要的并不是武力,而是要进行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制,瓦解对方的心理防线,从‘内部’入手,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