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觉得司马懿太谨小慎微了,空城计被骗了,最后诸葛亮死了之后又被诸葛亮的木身骗了,如果他能大胆一些,早就把诸葛亮给灭了。这样的看法确实很爽,但是也很蠢。司马懿是真的不知道诸葛亮在装模作样吗?诸葛亮真的以为凭借司马懿的能力自己无论装的再气定神闲都不可能逃过他的法眼吗?结论都是否定的。两个人,都是心知肚明的,就像周瑜打黄盖,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一样的呢道理,但打和被打那都只是表面,这样的做法自有其背后的深意,绝不是表面的热闹那么简单。
那表面的空城计,背后的深意是什么呢?大家可以仔细去了解下空城计发生的背景,在那个时候,整个的势力格局是怎么样的,就能一清二楚。司马懿之所以明知是空城还不取诸葛亮首级,诸葛亮之所以选择了空城计来保住性命,那都是高手过招,心照不宣。因为双方都清楚,在那个时候,两个人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就算那个时候真的杀了诸葛亮,司马懿也没有什么大的功劳,甚至更加不会被重用。或者说,只有诸葛亮一直存在,自己才有了被利用的价值,被重用的可能。曹操一直晾着司马懿不用,难道是司马懿能力不行?恰恰相反,是因为司马懿太聪明了,不敢用。但有诸葛亮在,有时不用又不行,这就是司马懿存在的价值,在曹操没死之前,他就只能忍着,没有机会,但如果曹操还没死,诸葛亮就被自己干死了,那到时候自己就没有了利用价值也很快就会被曹操作为威胁立马干死。
这就是权谋,不仅谋短期,更要谋长期;不仅要谋一时,更要谋一世。这就是清代陈澹然的《寤言》·卷二《迁都建藩议》里说的:?“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强调了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重要性。如果不能为国家进行长远谋划,一时的聪明也是短视的、微不足道的;如果不能从全部大局的角度去谋划,即使治理好小片的区域也是片面的、微不足道的。小到个人,这句话的现实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在决策时要具备大局观和长远眼光。只有具备大局意识,能够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因小失大,能够快速反应和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这种思维方式不仅适用于国家治理,也适用于各种组织和个人的决策过程。
认识到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空城计必然会发生。这是基于司马懿和诸葛亮对彼此之间的信任,双方都信任对方能够考虑到这一层,都有着巨大的共识,这是更高层次的信任。毕竟有的游戏不是为了输赢,而是为了能够持续玩下去。
宁明志也是熟读历史的,因为在央企任职,央企是很注重历史感的,央企在文化建设中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是为了增强文化自信和推动民族复兴。通过关注文化赋予当代社会和当代人的意义,央企能够在文化建设中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为国家的文化繁荣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伟大的毛主席也是熟读廿十四史,都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就是这个道理。历史上,将信任发挥到极致的,还是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后来所建的凌烟阁二十四将士,有很多都是半路上才跟着李世民,后来就从来没有离开过的,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李世民是通过什么方式和手段,让他们从此变得坚贞不渝,不再选择离开和背叛呢?是毫无保留的信任。在征服人心的战场上,或许真诚才是最温柔且最锋利的武器,信任才是最无形且最坚实的铠甲,这就是所谓的无防乃为大防!”李世民的一生,从来不缺乏精彩。也许最为大家所熟知的,还是“死亡之约”的历史事件。
故事发生在唐朝,李世民在去大牢视察时看囚犯们一个个面容憔悴,不由得动了恻隐之心,经过一番了解后李世民决定,下旨放390名囚犯回家过年,并且让他们与家人团聚一年,等到来年秋天再回京城问斩。据《资治通鉴》记载:“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对于这件事,大臣们极力反对,他们认为这些死囚犯都是亡命之徒,一旦全部释放,估计是有去无回,会继续为非作歹,危害社会。但君无戏言,于是,这390名囚犯就如约被放了,老百姓也等着看笑话,因为他们根本不相信这些穷凶极恶的罪犯还会自己主动回来,真的有,那肯定是傻子,能犯罪的人怎么可能是傻子呢,对吧。
可是,让人惊呆眼睛的是,第二年秋天,这些囚犯们竟然一个不少的的全部自己回来了,这件事让满朝的文武官员感到惊叹,李世民同样大为感动,直接全部赦免了死罪,这就是“死亡之约”的历史事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