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社区“怀旧物品展”的意外乌龙与笑到飙泪的时光回溯
谷雨的阳光透过社区活动室的窗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李淑琴举着手机支架刚进门,就被个铁皮饼干盒绊了个趔趄。盒子上印着“为人民服务”的字样,边角锈得发绿,里面露出半截蓝色工装——是杨永革当年在军工车间穿的,袖口磨出的毛边像圈蒲公英。
“家人们!社区首届‘老物件怀旧展’开展啦!”李淑琴笑得镜头都在晃,“今天主打一个‘岁月蒙尘但故事鲜活’,旧饭盒里藏着窝窝头印,老机床零件能说出当年的夜班,错过这场时光之旅,得等明年谷雨才能重开!”
弹幕里的“哈哈”像被晒化的黄油似的淌出来:
“杨师傅这工装袖口能当拖把了吧?藏着多少机油味的故事啊!”
“这饼干盒比我爸的工龄还长!建议放进博物馆——社区版的!”
“李奶奶呢?她的‘三八红旗手’奖状该不会裱在咸菜坛子上吧?”
话音刚落,李奶奶抱着个木匣子往展台走,匣子上的铜锁都锈死了,她用张大妈的红绸扇柄撬了半天,“咔哒”一声开了,里面露出本红色封皮的荣誉证书,边角卷得像朵喇叭花。“都给我轻点碰!”李奶奶往展台上一放,红运动背心外面套的蓝布褂子沾着点面粉(早上蒸馒头蹭的),“这里面的东西,比你们手机里的照片金贵!当年在山里,能换两斤细粮!”
话刚说完,她转身时胳膊肘撞到旁边的展台,杨永革摆的机床零件“哗啦”掉了一地,其中个齿轮滚到周砚田的鸡窝旁,老三戴着老花镜啄了半天,把齿轮当成了磨牙棒,周小砚则叼着个旧扳手往李小芳面前送,像在炫耀战利品。
这场怀旧物品展是社区老同事探亲会后搞的,专门收集当年军工大院的旧物——结果摆出来的除了工装、奖状、机床零件,还有王大爷的“搪瓷缸”(缸底刻着“1965”)、刘阿姨的“毛线团”(当年织军大衣剩的)、张大妈的“样板戏唱片”(封面画着《红灯记》),最离谱的是杨永革,居然把当年装工具的木箱搬来了,箱底还粘着半块干硬的窝窝头,说“这是1970年的夜班干粮,比现在的面包有嚼劲”。
周砚田的展台最“有味道”。他把鸡窝旁的旧煤油灯摆了上去,灯芯焦黑得像根炭条,旁边放着个铁皮哨子(当年车间开工用的),还有张泛黄的饭票,上面印着“山西机床厂半两”。杨永革凑过去闻了闻煤油灯:“老周,你这灯里的油都成蜡了,当年是不是总偷往里面掺煤油?”周砚田瞪他一眼:“我这灯照亮过你抢我窝窝头的脸!比你的机床齿轮记性好!”
第一个引起围观的是李奶奶的荣誉证书。翻开一看,“三八红旗手”四个金字掉了俩,照片上的李奶奶梳着两条麻花辫,眼神亮得像机床灯,旁边的评语写着“连续三个月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可奖细粮五斤”。张大妈举着红绸扇指着照片笑:“淑琴当年还是个俏姑娘呢!哪像现在,追着老杨打像只母老虎!”
李奶奶举着证书拍张大妈的胳膊:“你当年在车间织错了三件军大衣,被主任骂得直哭,我还帮你改了半夜呢!”张大妈的脸涨得像样板戏里的红灯:“那是线太滑!再说我后来不也拿了‘节约能手’奖?”两人吵得正欢,杨永革突然指着证书里夹的东西喊:“快看!有根头发!”——是根灰白的长发,不知是当年的还是现在的。
杨永革的木箱成了“打卡点”。箱底的窝窝头硬得能当砖头,他非要掰给大家看:“当年夜班饿急了,就着煤油灯啃这个,比现在的汉堡香!”王大爷凑过去掰了半天,假牙差点硌掉:“老杨你这是化石吧?能啃动的是钢嘴!”结果手一滑,窝窝头掉在地上,被周砚田的鸡孙们啄成了渣,老三的老花镜都被渣子溅得发白。
“这叫‘回归大地’!”杨永革看着鸡群笑,“当年的粮食,现在喂鸡,也算循环利用!”李奶奶往他木箱里扔了块新蒸的馒头:“给你补补,当年抢我的细粮,现在加倍还回来!”杨永革接住馒头就啃,花秋裤上沾着的齿轮油蹭到馒头上,他嚼得照样香,引得众人直笑。
最离谱的是刘阿姨的“毛线团”。她把当年织军大衣剩的蓝毛线摆在盘子里,说“这线能绕车间三圈”,结果叨叨突然从笼子里飞出来,抱着毛线团就往高处飞,毛线缠在灯泡上,把展台照得忽明忽暗,像当年山里的煤油灯。
“快看!鹦鹉织毛衣啦!”王大爷举着搪瓷缸喊,缸里的茶水晃出来,溅在张大妈的样板戏唱片上,唱片“滋啦”转了半圈,居然还能放出半句“临行喝妈一碗酒”,声音嘶哑得像砂纸擦木头。
中午的“旧物故事分享会”把气氛推向高潮。王大爷捧着搪瓷缸说:“这缸子陪我在机床旁站了三十年,冬天装热水暖手,夏天装凉水降温,当年老杨发烧,我就用它给他端药——结果他把药倒了,偷偷换了我的二锅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