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天色渐暗,夕阳的余晖慢慢褪去,图书馆的灯光依次亮起,暖黄色的光线倾洒在整个空间,营造出温馨的氛围。夏婉凝看了看手腕上的手表,这才意识到该回家了。她轻轻合上书,将它们一本本小心翼翼地放回书架,动作轻柔得好似生怕惊扰了书中沉睡的灵魂。走出图书馆,此时校园里已然亮起了路灯,昏黄的灯光映照在道路上,给校园增添了一份宁静祥和与温馨浪漫,仿若为整个校园披上了一层梦幻的薄纱。
夏婉凝骑着自行车,沿着来时的路往家赶。一路上,她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这一天在学校的点点滴滴。课堂上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与同学相处时的欢声笑语、图书馆里的静谧时光,桩桩件件,都让她心中满是喜悦与满足。她深切地觉得,大学走读生活尽管忙碌,却无比充实,恰似一块干涸已久的海绵,尽情吸收着知识、友谊与成长的养分。
回到家,还未踏入家门,饭菜的香气便扑鼻而来。推开门,只见妈妈已精心准备好丰盛的晚餐,餐桌上摆满了她爱吃的菜肴,红烧鱼色泽诱人、红烧肉肥而不腻、清炒豆苗翠绿鲜嫩……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夏婉凝兴奋得像只叽叽喳喳的小鸟,绘声绘色地和父母分享着学校里的趣事。她生动地模仿教授独特的口音,眉飞色舞地讲述着和同学闹的小笑话,父母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那笑声在餐厅里回荡,满是家的温暖与幸福。
饭后,夏婉凝回到自己的房间,打开台灯,柔和的灯光瞬间照亮整个房间。她开始有条不紊地复习当天所学的知识,预习明天的课程。她认真细致地整理着笔记,将知识点逐一梳理清晰,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重点与难点。碰上难题,她就打开电脑,上网查阅资料,搜索引擎的页面上满是密密麻麻的学术论文;或是拿起手机,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对话框里不断弹出文字与图片解答,一来一往间,问题迎刃而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夏婉凝逐渐适应了大学走读生活的节奏。每天,她都会在闹钟响起的第一时间迅速起床,满心欢喜地享用妈妈准备的爱心早餐,而后精神抖擞地奔赴学校。在学校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同强大的磁石,深深吸引着她,她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学校的文学社与摄影社。
在文学社里,她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们围坐一处,热烈地探讨文学作品。他们深入剖析《百年孤独》里魔幻现实主义的独特魅力,解读《简·爱》中女性独立精神的深刻内涵,她也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从灵感的捕捉到文字的雕琢,细致入微。凭借着细腻的笔触与独特的视角,她创作的几篇文章在校内刊物发表,校园论坛上满是同学们的点赞与好评。在摄影社里,她从零起步,潜心学习如何使用相机,钻研光圈、快门、感光度的奥秘。她背着相机穿梭在校园的每个角落,用镜头定格下校园里的四季美景:春天,樱花如雪般纷纷飘落;夏天,荷花在池中亭亭玉立,宛如娇羞的少女;秋天,银杏叶如金色的蝴蝶,染黄了整个校园;冬天,雪花纷纷扬扬洒落在教学楼的屋顶,宛如童话世界。还有同学们的青春笑脸,运动会上的奋力冲刺、文艺汇演时的精彩瞬间、课堂上的专注神情,这些珍贵的画面都被她一一留存。
大学的课程难度逐步攀升,尤其是专业课,复杂的理论与高难度的实操,宛如一座座巍峨的小山,压得夏婉凝有些喘不过气。但她骨子里就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坚韧劲儿,并未因此退缩,反而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她每天都会提前一小时抵达学校,清晨的校园还笼罩在一片静谧之中,她便已坐在图书馆里,沉浸在厚重的专业书籍里。利用课余时间,她穿梭于图书馆的书架间查阅资料,或是守在教授办公室门口,只为抓住机会请教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她结识了一群来自不同班级却同样怀揣求知欲的伙伴。他们常常聚在图书馆的讨论区,一同探讨问题,激烈的思维碰撞间,难题迎刃而解,大家也在相互帮助中携手共进。
在一次专业课的小组作业中,夏婉凝和小组成员们需要完成一个复杂的项目策划。大家围坐在教室里,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分工,夏婉凝主动请缨,承担起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为了圆满完成任务,她一头扎进图书馆,在堆积如山的书籍与文献中寻觅有用信息;回到家,又坐在电脑前,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世界里搜索相关案例。过程中,困难接踵而至,资料不够全面,某些关键数据缺失,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可她没有丝毫动摇,想尽各种办法解决问题。她通过电话联系专业人士,诚恳地请教,逐字记录下对方的每一条建议;积极参加学术讲座,在讲座后的交流环节,大胆地向专家提问,获取了更多关键信息。经过几天几夜的不懈努力,她终于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在小组汇报时,他们的项目策划图文并茂、逻辑严谨,得到了教授的高度评价,教授在课堂上公开表扬了他们小组。这让夏婉凝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也更加坚定了她努力学习的决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