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从腊月初八那一碗腊八粥开始,就悠悠地在大街小巷弥漫开来。邢成义看着自己最近稍有起色的成绩,心情格外畅快,又逢上这热热闹闹的过年放假时光,自是满心欢喜地帮着父亲操办年货,全身心沉浸在这传统年节的筹备氛围之中。
腊八节,天还未亮,邢成义就被厨房里母亲忙碌的声响唤醒。一家人围坐,桌上那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散发着谷物与红枣、桂圆混合的香甜气息。一家人你一勺我一勺,吃得心里暖烘烘的,这一碗粥下肚,年的脚步仿佛瞬间加急,正式开启了过年的前奏。
过了腊八没几天,就到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在菏泽当地,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述职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祭灶。邢成义跟着父亲,将旧的灶王爷画像揭下,在灶台上摆上麦芽糖、糖瓜之类又甜又黏的供品,父亲嘴里念念有词:“灶王爷灶王爷,您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邢成义在一旁看着,虽不太懂其中深意,却也被这庄重又带着几分神秘的仪式感感染。上完供,麦芽糖就进了邢成义的嘴,黏得牙齿都快张不开,可那甜蜜滋味,却让他笑得眉眼弯弯,这是属于小年的独特味道。
到了腊月二十四,按照习俗是买豆腐的日子。邢成义早早就起了床,跟着父亲去赶大集。集市上人头攒动,喧闹非凡。卖豆腐的摊位一家挨着一家,一块块白嫩的豆腐整齐码放着,像极了冬日里的玉砖。父亲挑选着豆腐,邢成义则好奇地张望着四周,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不绝于耳:“刚出锅的热豆腐嘞,鲜嫩可口!”“对联年画,便宜卖咯!”他看到不远处史建涛和申晓光也在陪着家人穿梭于人群之中,小伙伴们眼神交汇,兴奋地招手示意。
买完豆腐,日子马不停蹄地奔到腊月二十五,这是买肉的大日子。邢成义知道,今天家里要备上足够的猪肉,好让年夜饭和年后的餐桌都丰盛无比。他们来到肉摊前,摊主挥舞着锋利的杀猪刀,熟练地切割着猪肉,排骨、五花肉、后座肉,分类摆放。父亲精挑细选,邢成义在一旁帮忙拎着袋子,看着那红通通的新鲜猪肉,脑海里已经浮现出除夕夜香喷喷的红烧肉模样,馋得直咽口水。
腊月二十六,公鸡“喔喔”的打鸣声仿佛都带着年味儿。邢成义家里养了几只大公鸡,这天父亲准备杀上一只,为年夜饭添一道硬菜。杀鸡对于邢成义来说,是个既害怕又好奇的事儿。他躲在一旁,看着父亲手脚麻利地抓住公鸡,操起刀,鸡血滴入准备好的碗里,混合着盐水,据说这鸡血凝固后做成血豆腐,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公鸡处理好后,母亲就开始烧水褪毛,邢成义也壮着胆子上前帮忙拔鸡毛,一家人忙得热火朝天,却又其乐融融。
转眼腊月二十七,母亲早早发好了面,准备蒸馒头。邢成义看着那白花花的面团在母亲手中变成一个个圆润饱满的馒头坯子,心中满是新奇。母亲还特意捏了几个带红枣的花馍,说是供奉祖先和走亲访友时用。蒸笼上汽,厨房里热气腾腾,邢成义守在一旁,时不时透过蒸笼的缝隙瞅瞅馒头有没有蒸熟,不多时,麦香四溢,一笼笼雪白的馒头出锅,寓意着来年生活蒸蒸日上。
腊月二十八,家里开始炖煮各种肉类。邢成义帮着父亲将前几日买的猪肉、鸡肉一股脑儿放进大锅里,加上葱姜蒜、八角桂皮等香料,小火慢炖。不一会儿,香气就飘散开来,弥漫在整个院子里。这香味勾得邢成义肚子里的馋虫直闹腾,他时不时跑去厨房,揭开锅盖瞅瞅肉炖得咋样了,母亲总是笑着拍他的手说:“别急,还早着呢,晚上这肉才能入味。”
腊月二十九,贴春联可是头等大事。邢成义跟着父亲,拿着熬好的浆糊,将一幅幅写满吉祥话的春联小心翼翼地贴在大门、房门上。上联“福旺财旺运气旺”,下联“家兴人兴事业兴”,横批“吉祥如意”,鲜艳的红纸映衬着黑色的墨字,年的喜庆氛围瞬间拉满。贴完春联,邢成义又帮着父亲在门楣上贴上福字,还不忘按照母亲的叮嘱,将福字倒过来贴,寓意“福到了”。忙完这些,整个家都焕然一新,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气息。
终于盼到了大年三十。一大早,邢成义就穿上了母亲早早准备好的新衣,一身崭新的棉袄棉裤,暖乎乎的,胸前还有母亲特意绣的小花,穿上新衣的他,感觉自己都精神了不少。一家人先是忙着准备年夜饭,邢成义帮着洗菜、摆碗筷,父亲在厨房掌勺,母亲打下手,一道道美味佳肴陆续出锅,糖醋鲤鱼寓意“年年有余”,小鸡炖蘑菇香气扑鼻,还有各种凉拌菜、炒菜摆满了一桌。
吃过年夜饭,天色渐暗,邢成义迫不及待地拉着父亲去放鞭炮。父亲将一挂长长的鞭炮挂在竹竿上,邢成义捂着耳朵,既兴奋又紧张地站在一旁。父亲点燃鞭炮引线,瞬间,“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震耳欲聋,红色的纸屑在空中飞舞,像是绽放的烟花。邢成义看着这热闹景象,笑得合不拢嘴,嘴里喊着:“过年啦!”鞭炮声停歇后,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春晚,嗑着瓜子,守岁跨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