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这家人(五十三)
周六早上,李丽与赵聪起床洗漱后,李丽跟赵聪说,我们吃过早饭去四牌楼转转,赵聪说,好的,我下楼买了些早点回来吧。李丽说,你喜欢什么就买点吧,李丽看稀饭也煮好了,盛了两碗放到餐桌上,又从菜厨拿出几样小菜,腌蒜头,咸豆角,咸鸭蛋等。赵聪说,今天早上吃饭不紧张了,我们可以慢慢吃,聊聊天,享受一下慢生活的节奏好吗。李丽说,当然可以,人的神经不能绷的太紧,一张一弛方为道。赵聪说,昨天在办公室随手翻了一本哲学史,里面有一句话,叫一阴一阳之谓道,你怎么又说一张一弛方为道呢?李丽说,道是什么,老子在《道德经》里有过全面的阐述。
“道”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不同学派对其阐释各有侧重,但总体指向宇宙的本源、规律与终极真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维度来理解:第一、本源之道即宇宙论。道乃万物之母 。《道德经》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道是无形无名的终极实在,化生阴阳、天地、万物。其特性:自然无为,道法自然,超越人为意志,以虚静柔弱为用。《周易》也曾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孔子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道是天地运行的秩序,体现为生生不息的创生之力。
第二、规律之道即认识论。阴阳辩证法则, 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里说,宇宙万物皆在阴阳对立统一中变化,如昼夜、寒暑、刚柔的循环。
逆向运动之规律,老子提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通过物极必反推动发展,比如月满则亏、草木由盛而衰等等。
第三、实践之道即人生论。道家提出无为而治。 个人层面:顺应自然,致虚守静,为道日损。政治层面:治大国若烹小鲜,反对过度干预。
第四、道的不可言说性。老子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佛讲真言不可说。道超越语言概念。庄子以轮扁斫轮喻之:真正的道需在实践中体认,无法完全通过文字传递。
而一阴一阳之谓道,出自《周易·系辞上》,是中国哲学对宇宙根本规律的高度概括。关于“道”与“阴阳”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一是道为体,阴阳为用。
道是超越阴阳的终极本体,而阴阳是道在现象层面的显现与作用方式。正如王弼所言: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道本身无形无相,却通过阴阳二气的互动展现其造化之功。二是阴阳即道的显化。 道并非独立于阴阳之外,而是通过阴阳的相摩相荡、此消彼长来呈现自身。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比喻:阴阳是气,所以阴阳者是道。如同水之于波,道是水的本性,阴阳则是水的起伏动态。
三是辩证的统一关系。道既内在于阴阳,因阴阳的运转本身就是道的体现,又超越阴阳,因道不局限于任何具体的阴阳状态。如同老子所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的和谐统一才是道的完整表达。四是实践指向。在修身体道上,儒家主张执两用中,道家讲究守中致和,皆提示人们通过对阴阳动态的觉察与调和来体认天道。如《中庸》所言致中和,天地位焉,这正是道存于阴阳而又超乎阴阳的实践智慧。那我为什么说一张一弛方为道呢?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出自《礼记·杂记下》,原指周文王、周武王治国宽严相济的策略,后被引申为万物运行中紧张与松弛的动态平衡法则,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内核相通。自然现象中的张弛,比如昼夜交替即昼张夜弛、呼吸为张,呼气为弛,四时轮转。如春夏生长为张,秋冬收藏为弛,皆是天道自然的张弛体现。
《周易》上说:刚柔相推,变在其中,张与弛的互动构成变化的动力。阴阳的另一种表达。“张”对应阳性的主动、发散、进取,“弛”对应阴性的静守、收敛、涵养。二者如弓弦开合,缺一不可。在现代管理中的工作、休息周期、经济政策的紧缩与刺激,皆为此理。
张弛的复根与转化。我们应看到张中有弛,弛中有张。比如书法:运笔时疾涩相生,快慢交替方能气韵生动,字如人生。
再比如太极拳:发力为张,后必随化劲为弛,方得刚柔相济,绵长久矣。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张弛有度,过度则害。只张不弛:如《吕氏春秋》言,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喻不可持续。
只弛不张:如孟子批评揠苗助长的反面—放任不治,同样违背天道。一张一弛是道在现象界的节奏化显现,其本质仍是阴阳动态平衡。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文明发展,把握张弛之度即是执中达道。正如苏轼所言: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道不在玄远,而在日常运用的分寸之间。
李丽边讲边看着赵聪的反应,从实践看来,你需要学的东西很多,路漫漫兮修远兮,勤学慢悟道近兮。赵聪此时才真正感觉到,自己与李丽的差距有多远,她能将国学文化与智慧巧妙地运用到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真可谓学以致用。赵聪说,你可以当我的国学老师了。李丽说,老师不敢当,共同学习探讨,相互切磋还是可以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