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裹着枯叶如利箭般扑在窗棂上,孙玺儿踮着脚,鼻尖几乎要贴上结满霜花的玻璃。她呵出的白雾在冰凉的玻璃上晕开,指尖灵巧地游走,将凝结的水珠塑成斐波那契螺旋。幼儿园教室里飘来浓郁的韭菜馅香,王老师正蹲在矮桌旁,手把手教孩子们捏饺子:"褶子要匀,像月牙弯弯才好看!"
"王老师,褶子数量会影响受热面积。"孙玺儿抱着竹簸箕蹲过来,棉鞋边整齐码着五褶、七褶、九褶的饺子,像支微型数字方阵。她掏出个边角卷起的小本子,上面画满同心圆和折线图,还有用蜡笔标注的色块:"五褶饺子的表面积比四褶的大12.7%,煮的时候......"
周冬冬举着漏风的"面饼"挤过来,鼻尖沾着面粉:"玺儿,快救救我的月亮!漏得能养金鱼了!"他故意把破饺子晃得直掉馅,韭菜末扑簌簌落在孙玺儿的笔记本上。
孙玺儿蘸着清水,在桌面写下歪歪扭扭的方程:"假设每个褶子多包x克肉,3x + 2(12 - x) = 28......"
"打住!"周冬冬捂着耳朵往后跳,棉靴踩得地板咚咚响:"这比我爹算渔网孔洞还绕!"他突然指着五褶饺子堆,眼睛瞪得溜圆:"为啥奇数褶的饺子摆得这么齐?像排队的小士兵!"
"因为奇数更稳定呀!"孙玺儿眼睛亮得像玻璃上的冰晶,她抓起个五褶饺子轻轻晃动:"就像《九章算术》里说的,三角形结构最牢,奇数褶能让饺子受力均匀。你看,五褶饺子的顶点连起来,刚好是个五角星!"说着用胡萝卜丁在饺子上点出星芒。
"哇——"墙角突然传来哭喊。刘家小女儿蹲在碎皮堆里,围裙上沾着韭菜末,手里攥着片裂开的饺子皮:"我的饺子全破了!"
孙玺儿立刻跑过去,碎皮在她掌心拼出不规则弧线。她摸出铅笔刀削胡萝卜,刀尖削出星形轴心:"别慌,看这些边角加起来正好是圆周长!咱们用割圆术,把碎皮变成六芒星!"
"可我不会捏......"女孩抽着鼻子,泪珠吧嗒吧嗒掉在案板上。
"我教你。先对折,再像这样旋转......"孙玺儿握住女孩冰凉的小手,"就像画雪花,每片都不一样,但都藏着数学。你看这个角,是不是60度?"
王老师揭开蒸笼,白雾瞬间漫过教室:"咱们的数学饺子出锅咯!看谁的最先浮起来——就像解出最快的算术题!"热气中,六芒星饺子舒展成金黄的花,与玻璃上的冰花遥相呼应。周冬冬突然指着锅里:"玺儿的五角星饺子沉底了!"
"因为馅料分布不同,重心改变啦!"孙玺儿盯着翻滚的汤锅,"等它们受热膨胀......看!浮起来了!"
放学路上,孙玺儿踩着石板缝数砖块。每七步就出现三角形排列,她掏出小本子记下间距,铅笔尖在"7"这个数字上反复描画。推开家门时,老式缝纫机的哒哒声混着蒜香扑面而来。奶奶戴着老花镜,脚踩着踏板轧棉袄内衬,线轴转出细密的"之"字,每转三圈就会发出轻微的卡顿。
"袖长要放三寸。"孙玺儿趴在案板上,炭笔在报纸样图上飞舞。当画到袖口黄金分割点时,爷爷突然用竹尺敲了敲桌面:"这弧度,比你爸年轻时画的工程图还讲究!"
"当年你爸给我裁嫁衣,也是这么较真。"奶奶头也不抬,银针在布料间穿梭如飞,"老头子,把顶针递给我。"
爷爷慌忙转身,烟斗里的烟灰抖落在棉袄上。他手抖着往夹层塞了张泛黄车票,票根"1997"被针脚钉成北斗七星状。孙玺儿眼尖,瞥见车票边缘露出半截钢印:"爷爷,这车票......"
"老物件罢了。"爷爷咳嗽着岔开话题,烟袋锅在鞋底磕得咚咚响,"你算的针脚间距,倒和地窖白菜堆的孔隙率一样。"
"就是!都是15厘米间隔!"孙玺儿眼睛发亮,"就像饺子褶子、棉袄针脚,还有......"
奶奶的顶针在煤油灯下闪了闪:"傻丫头,冬至袄要留三分暖,就像算题要留余地。"她故意把线头缠在"深圳"二字上,"你爸总说,数字里藏着回家的路。"
地窖里,白菜堆成金字塔。孙玺儿举着蜡烛,火苗在土墙照出新鲜刻痕:122.781。这数字与青铜筹上的刻度严丝合缝,连小数点后的颤抖痕迹都一模一样。
"咚!"陈大壮的脑袋从窖口探出来,棉帽落满雪,睫毛上结着冰晶:"王老师让捎的!"纸团展开,歪扭的字迹写着:子午线偏移0.78°。
铜匣里的磁粉疯狂旋转,在烛光下划出幽蓝的弧线。匣底浮出父亲笔迹:"当冰花呈六边形时,测量第三层枝杈夹角。"地窖顶突然传来脚步声,周冬冬爹的军靴在积雪踩出矩形阵列,每个脚印都精确到37厘米——正是雪屋斜切面的黄金角度。
陈大壮压低声音,呼出的白气在光束中凝成雾团:"我爹说这下面埋着日军的测绘点......1943年的老地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