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地宫残卷,星火初现
邺城地宫深处,武袁绍的手指抚过《太平要术》残卷上的蝌蚪文,烛火在他眼底跳动。三天前,他与沮授破解了张角的“破镜之法”——以袁氏血脉为引,用黄巾旧部为媒,方能开启太平方舟的天命之钥。此刻,残卷最后一页的地图突然泛起金光,映出一座被群山环抱的古城:黑山。
“主公,这是……”沮授的指尖指向地图边缘的小字,“《后汉书》载,黑山军张牛角、褚燕曾与皇甫嵩、朱儁联手抗黄巾……”他的声音突然顿住,“更奇的是,史书记载张牛角临终前曾言‘吾血可盟袁氏’——与地宫中张角的遗言如出一辙!”
武袁绍猛然起身,【虎贲槊】撞在石壁上发出轰鸣。他望着残卷上“黑山”二字,想起三日前张梁临终前的残魂低语:“地宫之钥,在黄巾旧部;黄巾之魂,在太行山脉……”
“公与,速备快马。”武袁绍将残卷收入怀中,“我们要去黑山,见一见这些‘镜中旧友’。”
---
第二章:太行星火,旧部相逢
太行山脉的深秋,枫叶红得像浸了血。武袁绍的玄铁战马踏碎晨霜,来到黑山寨前。寨门上方,“黑山”二字已被风雨侵蚀得模糊,却仍能看出当年皇甫嵩亲题的笔锋。
“来者何人?”寨墙上,一名络腮胡的壮汉横枪喝问。他身披兽皮甲,腰间挂着半截断刀——正是黑山军现任首领张燕的部将,名叫“铁面虎”王二。
武袁绍翻身下马,将【虎贲槊】插在地上:“在下袁绍,字本初。特来拜会张牛角将军的后人。”
王二的瞳孔骤缩。他望着武袁绍腰间的“四世三公”玉珏,又瞥见他手中《太平要术》残卷的金漆纹路,突然单膝跪地:“末将是张牛角曾孙张铁柱!三十年前,先祖临终前曾留遗言:‘袁氏血脉至,黑山旗不倒。’今日得见本初公,张铁柱代黑山三万儿郎,愿奉您为主!”
武袁绍慌忙扶起他:“张将军快起!我袁氏与黄巾余部,本就是同根生的汉家子孙。”他取出怀中的残卷,“这《太平要术》里写得明白:‘黄巾之乱,非为反汉,实为救汉。’当年张角举旗,是因十常侍弄权、灵帝昏聩;今日我袁氏起兵,亦是为扫平群凶、重立汉纲。”
张铁柱热泪盈眶,从怀中掏出一面染血的黑旗:“这是先祖张牛角的‘黑山旗’,当年与皇甫将军共抗黄巾时所授。今日,黑山旗与袁氏旗同立,便是汉家儿郎的血誓!”
山风卷起黑旗,与袁绍手中的“镜”字战旗交相辉映。山脚下,三千黑山军突然从密林中涌出,人人手持当年皇甫嵩赐予的“破阵枪”——枪杆上,刻着“汉”字与“黑山”二字的合文。
---
第三章:旧盟新誓,星火燎原
黑山寨的聚义厅内,武袁绍与张铁柱对坐饮酒。酒过三巡,张铁柱突然拍案而起:“本初公可知,为何黑山军能存续三十年?因我等始终记得张牛角将军的话:‘汉家若亡,黑山必亡;汉家若兴,黑山必起!’今日您带着《太平要术》而来,便是要重燃这把火!”
武袁绍举起酒碗:“我袁氏曾败于曹操,失了兖州;又败于董卓余党,丢了洛阳。可今日,我有黑山三万儿郎,有《太平要术》的天命之钥,更有——”他指向窗外,“山下那片被曹操烧过的荒田,今春已长出新苗。”
张铁柱大笑:“本初公说得对!曹操能烧得了田地,烧不了人心。去年大旱,我黑山军开仓放粮,河南百姓背井离乡来投,口中都喊着‘袁氏来了,汉家就活了’。”他解下腰间的虎符,“这是我黑山军的‘同心符’,每枚符上都刻着士兵的名字。今日,我将这三万枚符交给您——从此,黑山军的命,就是袁氏的命!”
武袁绍接过虎符,指尖触到符上的刻痕,突然想起地宫中张角的遗言:“袁氏血脉,照见人心。”原来所谓“镜中秘辛”,并非什么妖术,而是汉家儿郎对“正统”的执念,对“太平”的渴望。
“张将军,我有一计。”武袁绍展开《太平要术》残卷,“曹操现在许昌,后晋石勒在邺城,后汉刘知远在太原。他们名义上是‘汉臣’,实则是‘国贼’。我等可借《太平要术》之名,传檄天下:‘凡响应袁氏者,共享太平;凡助纣为虐者,必遭天谴!’”
张铁柱拍案:“妙!黑山军这就派人去联络青徐黄巾、白波军余部。当年他们被曹操打散,如今见袁氏旗竖,定会如星火燎原!”
---
第四章:星火燎原,汉旗再举
三日后,黑山寨前的校场。武袁绍站在高台上,【虎贲槊】指向东方——那里,青徐黄巾的大旗正迎风招展;南方,白波军的骑兵已过黄河;北方,黑山军的步卒如蚁群般涌来。
“汉家儿郎听令!”武袁绍的声音混着扩音竹筒,传遍整个山谷,“今日,我袁绍与黑山张铁柱、青徐臧霸、白波郭太,共举‘复汉’大旗!凡我汉家子孙,当随我等——”他抽出【虎贲槊】,槊尖挑起一面新制的“汉”字大旗,“扫平曹贼,诛灭石勒,驱逐刘知远!还我大汉朗朗乾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