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学堂开课

作品:大乾风云起苍穹|作者:云中飞蛾|分类:历史|更新:2025-09-27 11:24:17|字数:5472字

武陵县城外,几条水泥路正顺着山势蜿蜒向前,工匠们的号子声、推车的轱辘声此起彼伏,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而县城东边,毗邻县衙的武陵学堂,也终于在一片期待中揭开了面纱。

青砖黛瓦映着蓝天,五间教室整齐排列,中间的大院子里,三棵桂花树已栽下半月有余,新抽的枝芽带着嫩绿,风一吹,连空气里都裹着几分清爽。

“要想武陵变个样,先让娃娃们识文断字 —— 这不是空话,是根本!”

苏康站在学堂门口,看着手下人挂起那块“武陵学堂”的匾额,指尖还残留着研墨的痕迹。

这匾额上的字是他亲笔写的,虽无书法家的娟秀,却透着一股子硬朗劲儿,就像他对武陵的期许 —— 不图表面光鲜,只求扎实长远。

开学前三天,苏康几乎天天泡在学堂里。

不是盯着人打扫教室,就是蹲在院子里看工匠摆桌椅 —— 松木桌是他特意让人从后山选的硬木,打磨得光滑无刺;长条凳也加宽了两寸,免得孩子们坐久了硌得慌。

更费心思的是课本,市面上的启蒙书要么满是之乎者也,要么算术题净是“绸缎几匹、白银几两”,跟武陵百姓的日子隔着十万八千里。

苏康便索性自己动手,熬夜编起了算术课本。

油灯下,他铺着粗纸,笔尖蘸着松烟墨,一笔一画地写。

他先先从最基础的加减乘除公式写起。

怕孩子们看不懂抽象的加减数字,他特意在公式旁画了小图:写“一加一等于二”时,就画两颗并排的小石子,一颗标“一”,另一颗也标“一”,中间画个“+”,后面画个“=”,再画两颗叠在一起的石子标“二”;写“二加二等于四”,就画两组两颗的石子,合到一起变成四颗;减法也一样,“三减一等于二”,便画三颗石子,圈掉一颗,剩下两颗。

到了乘除法,苏康琢磨着孩子们没听过“乘除”这俩字,特意在“二乘二等于四”旁边加了行小字注释:“就是两个‘二’合到一起,跟二加二一样多”,还画了两排石子,每排两颗,用虚线框起来,旁边写“两排,每排两颗,共四颗”。

他又接着写 “三乘二等于六”“四乘一等于四”,每个公式都配着石子或草药的小画,力求孩子一看就懂。至于除法,他以此类推,如法炮制就行。

写完基础公式,他才开始编应用题,题目全是武陵人熟悉的日常:“王阿婆种了三亩红薯,收了两千斤,李阿公种了两亩,收了一千五百斤,两人共收多少斤?”、“水泥路工地每天用三百块青砖,五天要用多少块?”,甚至还编了苗家孩子熟悉的“背篓装草药”的题目:“阿苗背篓里有十五株蒲公英,阿秀又放进去八株,现在有多少株?”

编完算术题,他又翻出《三字经》,挑出“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类易懂的段落,旁边用小字注上白话解释,比如“要尊敬老师,和同学好好相处”。

课本印出来那天,他特意拿了一本给衙役里的苗人衙役木铎看,木铎指着“背篓装草药”的题目,咧嘴笑:“苏大人,这题俺家娃一看就懂!”

开学当天,天刚蒙蒙亮,学堂门口就聚满了人。

一百三十多个孩子,背着各式各样的书包 —— 有粗布缝的,有竹编的,还有个彝族孩子背着个小藤筐,里面放着妈妈绣的布老虎。

最小的小石头才六岁,攥着娘的衣角躲在后面,眼睛却直勾勾盯着学堂的窗户;十二岁的大牛最是活泼,背着书包在人群里钻来钻去,还跟身边的苗人孩子阿吉比谁的书包更结实。

苏康穿着青布长衫,站在台阶上,看着这满院子的孩子,心里暖得发慌。

他清了清嗓子,声音不大,却让喧闹的院子瞬间安静下来:“孩子们,从今天起,你们就是武陵学堂的学生了。在这里,咱们不光学认字、学算术,还要学怎么做人 —— 汉人孩子要跟苗人、彝族的兄弟好好相处,苗人、彝族的孩子也别见外,咱们都是武陵人,都是一家人!”

“知道啦!”

孩子们的声音脆生生的,像刚破壳的小鸡,听得周围的家长们都笑了。

有个苗家妇人抹着眼泪跟身边人说:“以前俺家娃只能跟着俺上山采草药,现在能读书了,苏大人真是积德啊!”

学堂的规矩是苏康反复琢磨定的:不光不收学费,还管午饭和笔墨纸砚。

午饭虽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却是实实在在的饱饭 —— 小米粥熬得稠稠的,蒸红薯甜糯,偶尔还能有一盘炒青菜,若是赶上县里粮库新到了米,还能给孩子们蒸顿白米饭。

笔墨纸砚也是县衙统一发的,粗纸虽不如宣纸细腻,松烟墨虽不如徽墨香浓,却都是孩子们能安心使用的。

最让家长们放心的,是苏康定的师资待遇。

一开始,手下人跟他提“每月五百文”,苏康当场就摇了头:“五百文够做什么?买两斗米就没了,好先生怎么留得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乾风云起苍穹》,方便以后阅读大乾风云起苍穹第281章 学堂开课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乾风云起苍穹第281章 学堂开课并对大乾风云起苍穹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