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帕的硝烟散尽,法拉利的车队大军移师意大利,来到了那条被誉为“速度圣殿”的赛道——蒙扎。
这里是法拉利的主场。
从踏入围场的那一刻起,林逸风就被一片无边无际的红色海洋所吞没。Tifosi,这些全世界最狂热、最忠诚的车迷,将他们的激情毫无保留地倾注在这片土地上。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近乎于信仰的狂热气息。
巨大的红色横幅从看台上垂下,如同瀑布。其中最醒目的一条,用巨大的白色字母写着:“Ethan, nostro Re!”——Ethan,我们的王!
林逸风站在P房门口,任由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拍打在自己身上。他没有挥手,也没有微笑,只是静静地看着那片红色的海洋,墨镜下的眼神深邃如海。所有的期待,所有的历史,所有的荣耀与责任,此刻都化作了实质般的压力,沉甸甸地压在了法拉利每一个人的肩上。
赛前技术会议室里,气氛凝重。
马蒂亚·比诺托,这位顶着一头标志性卷发的瑞士技术总监,正指着投影幕布上的SF90-B赛车空气动力学模型。
“各位,我们在斯帕的胜利,证明了夏休期升级的正确性。但是……”他用激光笔在赛车前翼和侧箱之间的一个区域画了个圈,“这个‘内洗’(in-wash)的设计理念,在为我们提供巨大弯道下压力的同时,也牺牲了一部分直道性能。”
比诺托放下激光笔,环视着围坐的工程师和车手们。“在蒙扎,这条赛道有四个长直道。我们的模拟数据显示,这会让我们在尾速上损失大约每小时五到七公里。换算成单圈时间,排位赛我们可能会比梅赛德斯慢上0.05-0.1秒。”
0.05秒。在F1的世界里,这是一个可以决定生死的差距。
“唯一的胜负手,”比诺托的目光最终落在了林逸风和勒克莱尔身上,“在于ERS,能量回收系统的超频输出策略。我们必须在最关键的时刻,用最完美的方式榨干电池里的每一焦耳能量。”
排位赛Q3的决战时刻,比诺托的预言应验了。
汉密尔顿驾驶着梅赛德斯赛车,在第一轮飞驰圈中做出了一个快得令人窒息的成绩,他赛车的尾速在每个测速点都明显优于法拉利。
法拉利的P房里,首席策略师赵思宁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有瞳孔中闪烁着无数飞速流淌的数据。最后的决胜圈开始了。法拉利双车一前一后驶出维修区,整个蒙扎赛道都安静了下来,数万名Tifosi屏息凝神。
想要战胜梅赛德斯,唯一的办法就是——尾流。完美的,分毫不差的,互相配合的尾流。
“Ethan,你是头车。夏尔,跟住他。”赵思宁的声音通过无线电传来,冷静得像手术刀,“第一段,Ethan为夏尔在Lesmo弯前拉开真空带。夏尔,通过阿斯卡里之后,你来带头。指令下达时,立刻执行。”
“收到。”林逸风的声音简洁。
“Copy.”勒克莱尔的回应同样干脆。
红色的法拉利赛车在赛道上化作两道幻影。第一计时段,林逸风的赛车像一把利刃,为身后的勒克莱尔劈开了厚重的空气墙。勒克莱尔紧紧贴在前车的尾流中,赛车仪表盘上的速度数字疯狂跳动。
通过了高速的阿斯卡里弯。
“Switch now!”赵思宁的指令瞬间下达。
勒克莱尔毫不犹豫,一脚油门踩下,从林逸风的身侧超了过去,跑在了前面。现在,轮到他为队友提供尾流了。林逸风精准地将车头对准勒克莱尔的变速箱,两台赛车之间的距离仿佛用尺子量过一般。
在终点线前最后的帕拉波利卡弯,林逸风借着尾流的巨大优势,以一个匪夷所思的晚刹车点切入弯心,出弯时,整台赛车如同被弹射出去一般,冲向终点!
最终成绩定格。
林逸风,杆位!
勒克莱尔,第二!
千分之三秒!法拉利以仅仅千分之三秒的微弱优势,再次包揽了头排发车位!
“Yessss!!!”维修区里爆发出震天的狂吼。
蒙扎赛道,彻底沸腾了!Tifosi们疯狂地挥舞着旗帜,欢呼声直冲云霄,仿佛要将整个天空染成红色。
林逸风和勒克莱尔将赛车停在发车格前,并肩走向看台,向疯狂的车迷们挥手致意。林逸风的眼神依旧冰冷,像一汪深不见底的寒潭,将所有的狂热都隔绝在外。而他身边的勒克莱尔,眼中却像是有一团火焰在熊熊燃烧,那是一种对胜利最原始,最赤裸的渴望。
正赛日的阳光炽烈。
红灯熄灭,五盏红灯依次熄灭!法拉利双车起步完美,死死地守住了一二位,冲入一号弯。但身后的汉密尔顿如附骨之蛆,紧追不舍。
比赛进入中段,汉密尔顿的攻势越发猛烈。
“Ethan,三号弯前,使用K1 Plus模式,超频输出。”赵思宁的指令下达到林逸风的赛车里,这是为了防御汉密尔顿在直道上利用DRS的攻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