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租房

作品:一个家庭主妇的挣扎和救赎|作者:素老三|分类:现言|更新:2025-07-12 01:06:36|字数:5220字

租房子并不难,只要有钱,什么房子都能租到。

安城,在1900年左右,是一个小渔村,十几户人家,五六条破船,靠一条江,人们打鱼维生。

静安的姥爷和他的大哥,兄弟两人从河南闯关东来到东北,后来又辗转来到安城这个小渔村。

他们为什么会来到安城呢,是因为姥爷的二姐,嫁给了安城的一个渔民。

这个渔民酗酒,喝醉后经常打老婆,但是,他家拥有一条小船,这是养家糊口的船。

在外人眼里,这个渔民家是当地的富户。

姥爷和哥哥在老家,已经穷得没有饭吃,除了闯关东,没有别的生路。姥爷那时候十多岁,就跟着大姥爷来到了东北。

兄弟俩人在二姐家的一间土房里借住下来,跟着二姐夫到江里打鱼。

夜里经常听见二姐的惨叫声,姥爷总是哭着对大姥爷说:“我们领二姐回家,不在这里住了。”

大姥爷说:“回去我们就得饿死,不回去,将来我们挣钱了,买一条船,把老妈和妹妹接过来过好日子,那时候就把你二姐接回来。”

姥爷和大姥爷拼命地干活,但也总是遭到二姐夫的羞辱和谩骂,二姐夫在打二姐的时候,甚至不避讳这两兄弟。

有一次,姥爷实在忍不住,把二姐夫一顿削,把二姐领回来。饿死,也不跟这样的男人过日子。

东北,在苦寒之地,那时候大半年都是冬天,类似于西伯利亚。

这里,过去是发配犯人的地方,还有一些杀人越货的逃犯也跑到这里安身。

100多年前,河南河北山东那里的百姓,过不下去,也闯关东来到这里讨生活。

这里土地肥沃,在大地上插根筷子,秋天都能收获粮食。

很多人都开荒种粮。当然,也是随便就可以这么做的,要有当地人签字担保。

因为气候的恶劣,又因为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东北人脾气急躁,沾火就着。

但性格豪爽,热情好客,仗义执言,优点和缺点并存,一直延续到现在。

男人打老婆在很多家庭都有,在有些老辈人眼里,认为夫妻打架是正常,女人舌头软,但是软刀子扎男人也疼。

男人拳头硬,用拳头解决问题。

世世代代,就这么繁衍生息。

等到了90年代,安城县升级为安城市。观念在更新,女人的地位也在逐渐提高。

女人能工作,能赚钱,还能操持家务,女人的腰板就越来越挺得直,开始反抗男人的拳头。

男人还沉浸在古老的旧习俗里没有醒,很多人文化水平低,也不看书,也不学习,终究被时代所淘汰。

但离婚这种事还很少。静安娘家那一片,叫罐头厂家属房,就没有一个人家的女儿是离婚的。

那时候,离婚是伤风败俗,全家人都跟着这个离婚的姑娘抬不起头。

还有,一些旧的观念束缚着,认为离婚的女人,就是不守妇道,就是有外心,就不是正经的坏女人。

那时候,不追求个性,很多习俗和礼教是压制女人,束缚女人的。

静安在这片土地上长大,生活,学习。

她喜欢看闲书,浏览了许多海外文学,她接触了很多新思想,她不希望像婆婆一样活着,她要活得有尊严,有快乐。

静安从父母家出来,在七中附近的居民区,相中了一个独门独院的房子。

房子虽然破旧,但却是独门独院,这样住着消停。

要是租别人的西厢房,那就跟房东住在一个院子里,静安不喜欢,她想和冬儿单独居住。

租好房子,她骑着自行车去了渔民社。

这次,他下定决心和九光离婚,许多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做,路要一步一步地走。

渔民社,靠近东江湾,就是过去安城渔民居住的地方。

那些闯关东的人,一开始也从事打鱼,随着这里的人口越来越多,政府也开发,在陆地上修路,在江面上建桥,小渔村也逐渐发展繁荣。

静安按照金嫂说的位置,她没费太大的力气,就找到小茹的家。

长长的胡同,低矮的院墙,靠墙边有一个一间半西厢房。房顶有个烟囱。窗户上拉着窗帘。

那个年代,白天窗户拉窗帘,就意味着反常,有问题。那时候的有问题,多数就是指男女问题。

窗帘是一种熟悉的花布,静安忽然想到在九光工地的食堂,她看到架子上挂着一个花围裙。

这扇窗户后面的窗帘,跟那个围裙的花色是一样的。

她断定这里是小茹和九光的温柔乡。

望着这个窗帘,她心里五味杂陈,她怎么也没有想到,和九光的婚姻,最后要终结在这里。

她推着自行车,在胡同里来来回回地走了两遍,她闭着眼睛也能找到这里。

晚上还要出夜市,静安打算回家做饭吃,中午在裁缝店跟父母争吵,她也没有吃饭,就跑了出来。

现在她已经饿得没有力气。

路过长胜舞厅,看到门前停着几辆轿车,还有葛涛的212。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一个家庭主妇的挣扎和救赎》,方便以后阅读一个家庭主妇的挣扎和救赎第361章 租房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一个家庭主妇的挣扎和救赎第361章 租房并对一个家庭主妇的挣扎和救赎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