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案爆发后,秦风敏锐地察觉到,长安已然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漩涡中心,各方势力在其中激烈角逐,稍有不慎便会粉身碎骨。他深知自己虽有心帮助太子,但此时继续留在长安,不仅自身难保,还可能给太子带来更多麻烦。于是,他果断决定离开长安。
临行前,秦风做了周密的安排。他写了一封信,郑重其事地交给自己的心腹,叮嘱道:“若有绣衣将军范昆来寻,务必将此信交予他。”
随后,秦风又将狼牙情报小组这段时间秘密收集的重要证据,转交给了太子。这些证据详实而确凿,清晰地揭示了夜郎王兴利用巫蛊教拉拢和贿赂朝中大臣的种种行径。他们企图通过这些手段,除掉太子,进而搅乱大汉朝堂,从中谋取利益。
太子刘据看到这些证据时,心中既震惊又愤怒。“没想到这背后竟有夜郎王兴在暗中作祟,这些人实在是胆大妄为!”太子紧握着证据,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
秦风离开长安的消息,在城中悄然传开。对于他的离去,各方势力有着不同的反应。一些人认为他是畏惧当前的局势,选择了明哲保身;而太子一系的人则明白,秦风此举或许是为了保存实力,在更合适的时候再施以援手。
在离开长安的路上,秦风回望这座繁华却又暗藏危机的都城,心中默默祈祷太子能够凭借这些证据,识破奸人的阴谋,保住储君之位。“太子殿下,希望这些证据能助您一臂之力,大汉的未来,还需您来引领。”秦风喃喃自语,随后策马扬鞭和清风带着林夏、王顺,消失在茫茫大道上。
而此时的长安城中,太子刘据正紧锣密鼓地筹划着如何利用这些证据,反击那些妄图陷害他的势力。一场与夜郎王兴及其在朝中内应的较量,即将拉开帷幕,而秦风留下的线索,或许将成为扭转局势的关键。
这一日,绣衣直指江充一脸严肃地进宫向汉武帝禀告:“陛下,刚收到绣衣密探的急报,称太子竟在博望苑设桐木人偶,行诅咒陛下之举。”汉武帝听闻,脸色瞬间变得铁青,眼中满是怒色。
太子刘据得知江充向汉武帝告状的消息后,心中大惊。他深知这是江充等人的阴谋,企图置自己于死地。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他立刻派人将秦风所送的关于夜郎王兴利用巫蛊教与朝中大臣勾结的证据,火速交给绣衣将军范昆,恳请他务必转交给汉武帝,期望能借此让父皇看清这些人的险恶用心。
范昆接到证据后,深知此事重大,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进宫求见汉武帝。然而,李广利等人为了达到陷害太子的目的,暗中派人在宫中各处设卡,切断太子与汉武帝之间的所有联系。范昆在前往汉武帝宫殿的途中,屡屡受阻,那些受李广利指使的人以各种借口阻拦他,不让他将证据呈递给汉武帝。
汉武帝这边,在听到江充的禀告后,已然怒不可遏,当即下令:“命江充等人即刻严查博望苑太子住处,若情况属实,绝不姑息!”江充领命后,带着人马气势汹汹地前往博望苑,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之色。他以为,此次定能坐实太子诅咒汉武帝的罪名,从而彻底扳倒太子。
而太子刘据在东宫焦急地等待着消息,他不知道范昆是否能成功将证据交给父皇,也不知道江充等人在博望苑会做出什么手脚。“一定要让父皇看到这些证据,还我清白!”太子在殿内来回踱步,心中默默祈祷着。此时的长安城,局势已然剑拔弩张,一场关乎太子命运和大汉江山走向的风暴,即将猛烈来袭,各方势力都被卷入其中,而汉武帝能否看到关键证据,做出正确判断,成为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范昆在前往汉武帝宫殿的路上,遭遇了李广利等人设下的重重阻拦。但他深知太子所托之事关乎重大,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无论如何都要将证据交到陛下手中。他凭借着自己多年在宫廷中积累的经验和人脉,巧妙地避开了一拨又一拨的阻拦者。时而抄小道,时而利用自己绣衣将军的身份唬住一些小喽啰,一路险象环生。
终于,范昆成功来到汉武帝面前。他气喘吁吁,单膝跪地,双手将装有证据的锦盒呈上:“陛下,太子殿下让臣务必将此证据呈给您,其中关乎重大阴谋,请陛下明察!”
汉武帝疑惑地接过锦盒,打开一看,里面详细记录了夜郎王兴如何利用巫蛊教拉拢贿赂朝中大臣,以及这些大臣妄图陷害太子、搅乱朝堂的种种行径。他越看脸色越阴沉,待看完最后一份证据,已然勃然大怒。
“这群逆贼,竟敢如此胆大妄为,欺朕至此!”汉武帝猛地一拍桌子,桌上的茶杯都被震得跳了起来。他这才意识到,自己险些被奸人蒙蔽,错怪了太子。
“来人!”汉武帝大声喝道,“立刻传朕旨意,召回江充,解除对博望苑的围困,不得有误!”侍卫们领命后,如旋风般冲了出去。
此时的博望苑,江充正得意洋洋地指挥手下四处翻找,一心想要找出能定太子罪的“证据”。就在他以为胜券在握时,汉武帝召回他的旨意到了。江充听到旨意,脸色瞬间变得煞白,心中暗叫不好。但皇命难违,他只能带着手下,灰溜溜地撤出博望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