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突破观想法后,夜晚,他带着满心的舒畅入睡,很快便陷入了梦乡。在梦中,他竟来到了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
这里,阳光明媚,天空湛蓝如宝石,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脉,眼前则是一条波光粼粼的河流,河畔繁花似锦,绿草如茵。秦风惊讶地发现,自己仿佛是一个透明人,能清晰地看到周围的一切,而别人却丝毫察觉不到他的存在,他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默默观看这奇妙的梦境。
不远处,一支龟兹商队缓缓而来,商队中人们身着色彩斑斓的异域服饰,牵的骆驼上驮着各种货物。商队在河畔停驻,原来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诗会正在举行。人群中,一位身着华丽楼兰服饰的贵女格外引人注目,她便是兰婉儿。她的眼眸犹如深邃的夜空,鼻梁高挺,肌肤胜雪,一头乌黑的秀发如瀑布般垂落在腰间。
另一边,一位中原客商李子桓也在人群之中。他身形挺拔,身着一袭素色长袍,手持折扇,尽显儒雅气质。诗会上,一卷佉卢文诗卷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众人对着诗卷上神秘的文字,议论纷纷,却无人能准确解读。
这时,兰婉儿莲步轻移,走到诗卷前,用她那清脆悦耳的声音,流畅地解读出诗卷的内容。她的声音宛如天籁,仿佛将诗中的意境生动地展现在众人眼前。李子桓听闻,不禁对兰婉儿投去钦佩的目光,两人的目光交汇,刹那间,仿佛有电流在空气中穿梭。
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诗会现场的青石地面上,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影。四周繁花似锦,芬芳四溢,为这场诗会增添了几分雅致。李子桓与兰婉儿相对而坐,中间的石桌上摆满了各种诗词典籍,有中原的经史子集,也有西域的文学瑰宝。
李子桓手持一本写满佉卢文的书卷,目光中带着几分谦逊与求知欲,望向兰婉儿:“兰姑娘,我对这佉卢文诗卷中的几句诗,始终有些不解之处,不知姑娘能否为我解惑?” 说着,他轻轻翻开诗卷,指了指其中一段。
兰婉儿微微倾身,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眼眸中闪过一丝专注。她朱唇轻启,声音如同林间清泉般悦耳:“李公子,这几句诗描绘的是西域古老传说中的场景。诗里所云,是讲一位勇士穿越沙漠,去追寻象征希望的神鸟。此处用了隐喻的手法,借勇士的征程,表达对理想与信念的执着追求。” 她一边说,一边用纤细的手指在诗卷上轻轻比划,将诗句中的意境生动地勾勒出来。
李子桓听后,恍然大悟,不禁赞叹道:“兰姑娘果然见解独到,经你这么一解释,我心中豁然开朗。这西域诗词,看似粗犷豪放,实则蕴含着这般细腻而深刻的情感,实在令人着迷。”
兰婉儿脸颊微微泛红,浅笑回应:“李公子过奖了。其实我对中原诗词也有诸多困惑,正想向公子请教。就如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虽知是表达对亲人、友人的思念,却总觉得其中深意不止于此,还望公子不吝赐教。”
李子桓听闻,神情变得认真起来。他拿起桌上的毛笔,在一旁的宣纸上写下这句词,缓缓说道:“兰姑娘,此句妙就妙在它不仅仅局限于对某个人的思念。苏轼写这首词时,既有对弟弟苏辙的牵挂,更有一种对世间所有人美好祝愿。即便相隔千里,只要共赏同一轮明月,那份情感便能跨越空间,传递到彼此心中。这其中蕴含着对人生的豁达与对世间真情的珍视。”
兰婉儿静静聆听,美目闪烁着光芒,心中对李子桓的才学越发钦佩:“李公子一番讲解,让婉儿对这句词有了全新的认识。中原诗词的韵味,真是值得细细品味。”
随着交流的深入,两人你来我往,不断探讨着诗词中的精妙之处。时而为某一句诗的独特意境而击节赞叹,时而为不同文化背景下诗词表达的差异而陷入沉思。在这一来二去的互动中,他们都被对方知识的渊博所深深折服,彼此心中的倾慕之情,也如这春日暖阳下的花朵,悄然绽放得愈发绚烂。
诗会结束后,李子桓与兰婉儿漫步在孔雀河边。河水潺潺流淌,发出悦耳的声响,仿佛也在为这美好的相遇而欢歌。微风轻轻拂过,吹起兰婉儿的发丝,李子桓不禁看得痴了。
“兰姑娘,今日得闻姑娘解读佉卢文诗卷,实在钦佩。姑娘才学出众,让子桓大开眼界。”李子桓率先打破沉默,微笑着说道。
兰婉儿脸颊微微泛红,轻声说道:“李公子过奖了,不过是自幼研习,略懂一二罢了。倒是李公子,风度翩翩,儒雅不凡。”
两人相视一笑,情意渐浓。李子桓从怀中掏出一枚温润的玉佩,递到兰婉儿面前,深情地说道:“兰姑娘,今日与你相遇,实乃子桓之幸。这枚玉佩,是我家传之物,愿赠予姑娘,以表我心意。不知姑娘可愿意?”
兰婉儿看着那枚玉佩,眼中闪烁着感动与喜悦的泪花。她轻轻接过玉佩,触手温润,仿佛感受到了李子桓的一片深情。她也从腰间解下一个精美的香囊,递予李子桓,羞涩地说道:“李公子,这香囊是我亲手所制,也赠予公子,望公子莫要嫌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