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看光圈的内边缘,”AI 放大图像,“那是中子星的‘频率极光’,由强磁场加速的粒子流撞击星际物质产生。”
王霞惊呼出声。光圈内边缘确实存在流动的光带,颜色从剧烈的红色渐变到冷静的蓝色,仿佛中子星在用引力场作画。更神奇的是,光带的波动频率与中子星的自转周期严格同步,形成了宇宙中最精准的 “时间灯塔”。
“这颗中子星的自转周期是 1.37 秒,” 齐斗看着数据,“它的频率极光正在向全宇宙发送脉冲信号,就像古代的烽燧台。”
AI 突然发出警报:“检测到异常频率匹配!中子星极光的波动模式与地球的 SETI 项目 1974 年发送的阿雷西博信息存在 0.03% 的共振率。”
这意味着,这颗距离地球 2.6 万光年的中子星,可能在回应人类半个世纪前的问候。齐斗与王霞对视,眼中满是震撼 —— 宇宙的尺度如此浩瀚,却又如此紧密相连。
六、黑洞挽歌:时空曲率的视觉叙事
飞船绕道观测一个恒星级黑洞时,齐斗与王霞见证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终极视觉化呈现。黑洞的事件视界如同宇宙中的黑色瞳孔,周围的吸积盘则是燃烧的光环,由气体与尘埃的摩擦产生高达数百万度的高温。
“看吸积盘的螺旋结构,”AI 调出光谱分析,“不同半径的物质因角速度差异产生频率差,形成了类似管风琴的音域分布。”
王霞突然感到一阵心悸,她意识到吸积盘的螺旋与 X-78 的极光共振阵列何其相似。这是否意味着,无论是行星还是黑洞,宇宙中的天体都在通过频率进行着某种宏大的合奏?
更令人惊叹的是黑洞的 “引力红移” 现象:靠近事件视界的光子被引力拉伸,频率降低,颜色逐渐从蓝色变为红色,最终消失在不可见光的深渊中。齐斗看着这一过程,脑海中浮现出星涡文明的末日影像 —— 他们是否也曾在黑洞的引力场中看到过宇宙的终极频率?
七、星际尘埃云:宇宙的未谱乐章
在一片星际尘埃云中,飞船不得不将速度降至亚光速。齐斗透过舷窗,看到了如同地球北极光般的辉光,但规模要庞大数百万倍 —— 整个尘埃云都在发出幽幽的绿色荧光,那是氢原子被宇宙射线激发的结果。
“这些尘埃云是恒星的育婴房,”AI 的声音带着诗意,“每一粒尘埃都是未来恒星的音符,等待引力的指挥棒奏响创生之歌。”
王霞注意到尘埃云中有许多暗斑,AI 解释那是正在坍缩的原恒星核。“看那个暗斑,” 她指着一处漩涡状结构,“它的旋转频率与我在 X-78 听到的波灵摇篮曲惊人相似。”
齐斗调出波灵频率档案,果然发现了 0.92 的相关系数。这是否意味着,波灵族群的音乐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对宇宙创生频率的模仿?宇宙的本质,是否就是一首由尘埃与星光共同谱写的摇篮曲?
八、超新星遗迹:爆炸后的频率残响
飞船掠过蟹状星云时,齐斗与王霞看到了超新星爆发后的壮丽残骸。中心的脉冲星高速旋转,发出强烈的电磁脉冲,其周围的气体云被激波推挤,形成复杂的丝状结构,宛如宇宙中的蕾丝花边。
“蟹状星云的频率残响是天文学的经典案例,”AI 显示着历史数据,“人类早在 1054 年就记录了它的爆发,现在我们听到的,是那场爆炸的千年余韵。”
王霞看着丝状结构的扩张速度,突然想到了 X-78 的流动岩石。两者都是物质在能量作用下的有序运动,只是尺度不同。宇宙中是否存在一种普适的频率法则,支配着从行星到星系的所有运动?
齐斗的思绪被 AI 打断:“检测到脉冲星的频率正在改变,与飞船的共振系统产生耦合。”
主屏幕显示,脉冲星的电磁脉冲频率正在向飞船的引擎频率靠拢,形成一种奇特的共振现象。这是否是宇宙对旅行者的回应,抑或是某种尚未被理解的自然法则在起作用?
九、星舰内省:微观与宏观的频率对话
在漫长的星际航行中,齐斗与王霞开始用 X-78 的频率分析工具研究飞船内的微观世界。他们发现,船舱内的空气分子运动并非完全无序,而是存在着微弱的共振模式,与飞船的引擎频率形成谐波。
“就像一个微型的宇宙,” 王霞看着空气分子的运动轨迹,“每个分子都是一颗星星,在引擎的‘引力’下跳着无形的舞。”
齐斗则将注意力放在宇航服的材质上。X-78 赠送的纪念品 —— 一块流动岩石碎片,正在常温下自发振动,其频率与地球的地核振动周期惊人相似。这是否意味着,流动岩石不仅能感知行星频率,还能跨越光年与之共振?
十、类地行星群:频率的绿洲
当飞船进入一片类地行星群时,导航系统突然响起提示:“检测到多个类地行星存在大气共振现象,建议进行观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