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测舱内,树突棘仿佛拥有生命一般,它们像呼吸一样有节奏地坍缩和膨胀着。这种微妙的变化使得突触间隙中的光子交换变得清晰可见,最终显形为十二面体光纹,宛如宇宙中的神秘图案。
当李淑兰的思绪飘回到苍山的星空时,一个树突棘突然迸发出耀眼的星芒,仿佛整个宇宙都在这一刻被点亮。这道星芒所蕴含的能量,竟然将1992年夏夜的蝉鸣频率转化为了绿色的辉光。这绿色的光芒在轴突的末端游走,巧妙地勾勒出了中山装的粗布纹理,仿佛那件衣服就真实地穿在她身上。
与此同时,另一种蓝色的涟漪也在受体蛋白上荡漾开来。这蓝色的涟漪并非普通的水波,而是山溪的白噪音。它们在受体蛋白上形成了一个共振环,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仿佛将李淑兰带回了那个宁静的溪边。
"这是...... 多感官记忆的量子编码?" 齐斗的声音在发抖,"传统 MRI 只能看到脑区激活,而我们看到的是记忆的具象化 —— 每个突触小泡都是全息存储单元!"
李淑兰忽然轻笑,眼角泛起泪光:"齐博士,你看那片蓝色涟漪,像不像老张当年总爱哼的《虫儿飞》?他嗓子哑,总把 ' 虫儿飞 ' 唱成 ' 虫儿肥 '......" 她的指尖划过屏幕,光纹随之一颤,"去年冬至,女儿从国外回来,我们在厨房包饺子,面案上的面粉扑簌簌落,像下了场无声的雪......"
齐斗猛地转身,发现她的颈间戴着枚银质吊坠,打开来是张老照片:二十年前的苍山之巅,年轻的李淑兰依偎在穿中山装的男人身旁,望远镜指向缀满星子的夜空。他忽然想起病历里的婚姻状况:配偶已故,2005 年因登山事故去世。
"他走后,我总梦见那架望远镜," 李淑兰摩挲着吊坠,"镜片上凝结的霜花,冻红的指尖,还有他说 ' 淑兰,你眼里有银河 ' 时的呼吸......" 她抬头望向观测屏,线粒体 DNA 链上,2005 年的 ATP 脉冲节奏突然变得紊乱,"后来我开始记不清他的声音,直到你们说,细胞能记住一切。"
齐斗的胸口一阵发紧。母亲去世后,他翻遍相册也找不回她唤他 "小斗" 时的语调,只能在实验室里用仪器捕捉空气振动的残迹。此刻看着李淑兰眼中的期待,他忽然意识到这项研究的意义远不止于科学 —— 它是时光的琥珀,是记忆的诺亚方舟。
"接下来是基因光谱分析," 他清了清嗓子,调出全基因组图谱,双螺旋在暗物质场中显形为旋转的光谱柱,"李奶奶,您看第 17 号染色体,这个区域记录着苍山雪水的氢氧同位素频率......"
"1985 年登顶那次," 李淑兰的目光落在某个爆发出冰蓝色辉光的基因片段上,"老张背着我走过结冰的垭口,他的氧气瓶漏气,呼吸声特别重,像老牛喘气......" 她忽然指着 FOXP2 基因周围的声波光纹,"这是 1975 年第一次上课吧?粉笔断在黑板上,学生们的笑声......"
齐斗点头,喉头有些发紧。他曾在文献中读到过表观遗传记忆,却从未想过环境刺激会以量子振动的形式刻进基因链。当镜头扫过 MTHFR 基因,登山靴踏雪的频率模式清晰可见,每个核苷酸都在复现零下二十度的寒风呼啸 —— 那是身体对极端环境的量子级记忆编码。
"细胞质基质呢?" 李淑兰忽然问,"你们说那里像星尘海洋?"
AI 应声将镜头拉远,细胞整体在暗物质场中显形为微型宇宙:核糖体表面振动着 1960 年首次演讲的颤音,泛素分子包裹线粒体的轨迹对应着 1985 年抱女儿时的心跳,就连溶酶体破裂的瞬间,都在释放 1998 年冬夜痛哭的情感频率。
"每个蛋白质复合体都是星辰," 齐斗轻声说,"我们的身体是无数量子记忆体的共生体,细胞用原子振动书写生命的史诗。"
李淑兰忽然握住他的手,温度透过医用手套传来:"齐博士,我能看看...... 老张留在我细胞里的东西吗?"
空气仿佛凝固。齐斗知道,这意味着要深入突触星云的核心区域,那里存储着最私密的情感记忆,也是阿尔茨海默病最早侵蚀的地方。他深吸一口气,调出海马神经元影像。
屏上,代表近期记忆的光纹正在以异常频率坍缩,如逐渐熄灭的星团。但在某个角落,1997 年观星夜的光纹依然明亮 —— 望远镜的咔嗒声、流星的清响、那句 "淑兰,你眼里有银河",都化作十二面体光纹,在突触间隙闪烁。
"看这里," 他指着两道即将断裂的光纹,"这是您记忆中老张的声音频率,和 2015 年冬至女儿的笑声频率。阿尔茨海默病会让这些连接退相干,但我们可以用 ' 概率云修复 ' 技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