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创新农业九死一生

作品:历史不是爽文|作者:减重60斤|分类:其他|更新:2025-07-11 08:38:41|字数:4920字

“是不是番邦之物?”

“是否巫蛊、妖术?”

“是否私通外夷,传播异种?”

尤其在封建社会背景下,对异类文化与物种的警惕非常深重。你别说“我是为了救民”,你越说越像“异端邪说”。

搞不好就有人在你背后贴个标签:“妖人惑众、教唆百姓改制、勾结夷族图谋不轨。”

你能活着走出村子都算奇迹。

在古代乡村社会中,士绅是既得利益者,也是文化守门人。

你搞新作物,他们担心“破坏祖传耕法”;

你推动改革,他们怀疑“扰乱乡规民约”;

你若被老百姓敬仰,他们怕你“掌控人心”;

你若成功,还可能“夺了他们的话语权”。

于是他们会以“祖宗之法不可改”为名,到县衙举报你;以“惑众邪法”之名,组织老乡们抵制你;甚至请来“风水先生”说这作物“犯地脉”,让你寸步难行。

穿越者孤身一人,还没等粮熟,恐怕就已经被“士绅联合攻讦”赶出村子了。

真正让红薯普及的,是连年灾荒和饥饿推动。

红薯、玉米这些作物真正全面推广,是在清中期“连年灾荒”、“黄河改道”、“蝗灾频发”的背景下,政府和民间不得已而为之。

洪灾后失地,红薯能种荒;

饥荒下人多田少,玉米适合山坡地;

百姓“饿怕了”,才愿意吃“不入庙、不登宴席”的低等粮食;

朝廷开仓、发苗、赈济、强推,甚至免税才勉强普及。

所以,不是“新作物好”,而是“旧社会太惨”。

穿越者带来的新作物,就算真能养命,如果不是灾年,根本没人信你、没人试你、没人搭理你。

农业不是你想改,想改就能改。在古代,农业是一个“由上而下管控、由下而上传承”的体系,牵扯亿万人生存的稳定结构。

你想动它,先得问:官府愿不愿承担失败责任?百姓愿不愿冒命试新东西?士绅肯不肯松口祖传规范?制度让不让你去丈量分利?有没有灾荒当“改革催化剂”?

缺一不可。你主角一个外来者,说要“推广红薯富国”,还没富民,就已经被各种守旧势力、制度限制和现实困境打磨成灰了。

“种新作物致富”这件事,在现实历史中,远比你想的复杂一万倍。

喜欢历史不是爽文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历史不是爽文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目 录下一章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历史不是爽文》,方便以后阅读历史不是爽文第16章 创新农业九死一生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历史不是爽文第16章 创新农业九死一生并对历史不是爽文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