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夏,北平。中苏友谊的蜜月期如同烈日下的薄冰,在意识形态的争执与国家利益的碰撞下,迅速消融、迸裂。
克里姆宫发出的指令如同西伯利亚寒流,席卷而来:
撤回所有在华苏俄专家(涉及156项重点工程的核心技术人员);
中止正在执行和计划中的所有技术援助项目;
撕毁已签订的设备供应合同;
要求中国限期偿还抗美援朝时期军事物资贷款(本息合计)。
这份名为“同志式提醒”,实为经济绞杀的最后通牒,被重重地摔在中南海的会议桌上。会议室内气氛凝重如铁,空气仿佛冻结。
依赖苏俄技术援助的重工业项目面临瘫痪,巨额外债压力陡增,新生共和国的脊梁仿佛被猝然打断。
主持会议的领导声音低沉而压抑:
“同志们,这是背信弃义!是趁火打劫!苏俄老大哥…变成了卡我们脖子的恶邻!现在,不是愤怒的时候,是找出路的时候!
雨昂同志,经济战线,尤其是外汇、技术和资源保障,压力最大!你有什么办法?”
所有的目光再次聚焦于何雨昂。他依旧坐在靠窗的位置,深灰色的中山装一丝不苟,俊美的脸上没有任何情绪波动。
窗外蝉鸣聒噪,却无法穿透他周身那无形的静默深渊。他缓缓抬起头,目光平静地扫过众人,那份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的镇定,奇迹般地让焦灼的会议室稍稍降温。
“苏俄的绞索,有三股:技术断供、债务逼债、资源卡断主要指石油、精密设备所需特种钢材及部分关键矿产。
破局之道,亦有三条。” 他的声音清晰平稳,如同在宣读一份早已备好的预案。
第一刃:技术断供?自力更生与暗度陈仓(代号“铸剑”)
“命令国家科委、教育部,立即组织被撤回苏俄专家指导过的核心技术人员、翻译、学徒,成立‘技术复原攻坚组’。
目标:在最短时间内,依靠已有图纸、笔记、实物样机,结合我国技术人员前期积累,吃透、消化、乃至改进被中断项目的关键技术!发动全国相关领域科研院所、高校进行大会战!此乃根本,亦是‘明修栈道’。”
“命令‘青蚨’组,启动最高级别‘铸剑’计划:”
“利用与波兰、捷克、匈牙利等东欧国家已建立的‘记账卢布’贸易关系和相对宽松的政治氛围,通过‘磐石’控制的离岸贸易公司,溢价秘密采购其仿制或储备的苏联标准设备零部件、特种钢材、精密仪器(尤其机床核心部件、炼油厂关键阀门)。
运输:利用‘幽灵船队’,经地中海、印度洋,绕道东南亚回国。”
“命令‘青蚨’香港分部,利用其与英资洋行(如怡和、太古)及部分亲华犹太资本的特殊渠道,以‘民用’、‘维修’名义,向瑞士、西德、瑞典的中小型精密机械制造商采购非禁运级别的高端替代品。
资金:动用‘磐石’海外资金池。”
“对无法采购的关键核心设备,由‘青蚨’组设法获取实物样品或核心图纸(必要时动用‘血童’情报组配合),秘密运回国内,交由顶尖科研机构进行拆解、测绘、仿制。
目标:在三年内,实现156项核心工程所需关键设备的80%以上自主保障。”
第二刃:债务逼债?以粮矿为盾,反客为主(代号“金盾”)
“苏俄要求偿还的是军事贷款,其性质敏感。以此为筹码,由外交部牵头,向苏方提出:”
“提议以中国富余的、苏联急需的农产品(大米、猪肉、桐油)及战略矿产(钨砂、锑、锡)按国际市价折算,分期抵偿部分债务。此提议可公开进行,占据道义高地显示我偿债意愿,同时试探苏方软肋。”
“命令‘磐石基金’:
“利用‘磐石基准价’影响力,在关键时间点(如苏粮食收割季前后),小幅、持续地推高国际小麦、玉米价格(尤其黑海地区出口价)。增加苏俄获取替代粮源的成本,放大其因国内农业问题,赫鲁晓玉米运动失败,而产生的粮食压力。”
“通过‘磐石’掌控的全球矿产贸易网络,尤其钨、锑等苏联军工急需的战略矿产,在非公开市场制造‘稀缺性’信号,推高其现货价格。同时,对东欧国家私下施加影响,限制其向苏联低价出售同类矿产。”
“利用‘磐石基金’在瑞士、伦敦金融圈的庞大资本和影响力,向与苏俄有密切信贷关系的欧洲银行:法国兴业、意大利商业银行
‘暗示’:若苏方对华逼债过甚,引发中方经济动荡,将影响中方履行其他国际债务的能力,进而可能波及苏联在欧洲的融资信誉。此乃金融层面的‘围魏救赵’。”
第三刃:资源卡断?重构能源与资源网络(代号“血脉”)
“加速推进大庆油田勘探开发,此乃国家战略,非何雨昂直接负责,但需其资源配合。同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