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祝恩师福寿安康!
弟子李永 顿首
长宁十五年三月”
信纸不长,却字字千钧,将柳州十年的变迁,清晰地展现在龙天策眼前。
他的手指,轻轻抚过“昔日捕蛇人,多转为养蛇户,虽仍与蛇打交道,却再无性命之忧”这一行字,眼眶忽然有些发热。
他想起长宁五年,那碗让他难以下咽的蛇羹;想起自己听闻百姓仍以捕蛇为生时的愧疚;想起李永跪在他面前,说“十年为期,绝不让百姓再以性命换口粮”时的坚定。
十年,整整十年。
那个曾让他彻夜难眠的柳州,那个让他深感“未尽其责”的西南小城,终于在李永的手中,彻底变了模样。百姓不再需要冒着被毒蛇咬伤的风险,钻进深山老林;孩童不再需要看着父亲揣着蛇胆出门,担忧他能否平安归来。
这,比任何一场胜仗,都更让他感到欣慰。
笑看新篇:八十老翁意未平
“李永这孩子……没让我失望。” 龙天策将信纸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贴身的口袋里,脸上的笑容,比刚才看到各地捷报时,更加真切,更加灿烂。
他拄着拐杖,站起身,走到观海亭的栏杆边,望向西南方向——那里,是柳州的方向。
八十岁的他,已经很难再像年轻时那样,千里迢迢奔赴各地,去亲眼看看那些变化。但通过这些捷报,通过李永的书信,他仿佛能看到:
关中平原上,农夫们正在田埂上欢笑,看着沉甸甸的稻穗;
江南水乡里,船娘们摇着乌篷船,唱着新编的歌谣,穿梭在清澈的河道上;
剑南道的市集上,藏族的马帮与汉族的商贩讨价还价,语言不通,却能用手势比划着,笑得一脸淳朴;
而柳州的山林边,那些曾经手持铁叉、眼神惶恐的捕蛇人,如今正穿着干净的布衣,在养殖坊里,从容地给蛇喂食、换水,脸上带着安稳的笑容。他们的孩子,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去学堂,嘴里念着“人之初,性本善”。
“好啊……真好……” 龙天策喃喃道,嘴角的笑意,像春日里的阳光,温暖而和煦。
他这一生,打了太多仗,杀了太多人,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眼前的这一切吗?为了让百姓能安稳地种地、做工,为了让孩子能安心地上学、玩耍,为了让每个地方,都能从贫瘠走向富庶,从恐惧走向安宁。
“殿下,风大了,咱们回屋吧。” 管家轻声劝道。
“不急。” 龙天策摆了摆手,深深吸了一口带着海风气息的空气,“让我再站会儿。”
海风吹拂着他花白的须发,阳光洒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给他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光。他的笑容里,有满足,有释然,却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对未来的期许。
他知道,这不是结束。
吏治需要继续整顿,民生需要继续改善,边疆需要继续安稳。属于大唐的“新篇章”,还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像李永这样,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写下去。
而他,这个八十岁的老翁,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这一切的开端,看到自己播下的种子,在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便已无憾。
远处的海面上,一艘渔船满载而归,渔民们的歌声顺着海风飘来,带着丰收的喜悦。
龙天策站在观海亭里,听着歌声,看着这万里海疆,脸上的笑容,愈发深沉,愈发温暖。
属于他的传奇,或许早已落幕。但属于这片土地,属于这些百姓的“新篇章”,才刚刚开始。而他,能做这新篇章的见证者,便是此生最大的幸事。
喜欢英烈传奇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英烈传奇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