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县衙的晨光,带着几分迟滞的暖意,照在重新打扫过的庭院里。龙天策刚吃过早饭,正与夜凌商议着梳理户籍的章程,衙役便来报:“县丞大人、主簿大人、典史大人,还有黄副县令,前来拜访。”
龙天策微微挑眉——黄伦?他翻阅过定远县的官册,并未有“副县令”这一职位,想来是本地士绅推出来的头面人物,类似于“乡绅代表”,却总以“副县令”自居,可见其在定远的势力。
“请他们进来。”
片刻后,几人走进大堂。为首的黄伦,约莫五十岁年纪,一身锦袍,面色红润,与定远百姓的菜色形成鲜明对比。他身后跟着的,正是前几日见过的县丞、主簿和典史,几人脸上挂着程式化的笑容,眼神却透着几分审视。
“龙大人,听闻您的几位同僚到了,我等特来道贺。” 黄伦拱手笑道,语气热络,眼神却不着痕迹地扫过站在龙天策身后的黄强、吴天狼等人,看到吴天狼那左黑右白的异瞳时,眼中闪过一丝忌惮。
“黄先生客气了。” 龙天策起身回礼,“诸位同僚远道而来,不过是各司其职,谈不上道贺。” 他刻意避开“副县令”的称呼,只称“黄先生”。
黄伦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随即又恢复如常:“龙大人初来乍到,定远事务繁杂,我等身为本地官吏,理当分忧。这不,我让主簿整理了些近期的案卷,都是些民间纠纷,龙大人过目后,也好熟悉本地情况。”
主簿连忙上前,将一个沉甸甸的木匣放在公案上,打开一看,里面堆满了卷宗,封皮上写着“张家丢鸡案”“李家地界纠纷”“王家婆媳口角”……全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龙天策拿起最上面的一卷,翻开看了几行,眉头微蹙——案卷记录潦草,判决更是和稀泥,显然是故意挑了这些无关痛痒的案子来搪塞。
“多谢黄先生费心。” 龙天策不动声色地合上卷宗,“这些案卷,就先交由副县丞夜凌处理吧。夜凌,你熟悉律法,务必公正裁决。”
夜凌上前一步:“属下遵命。”
黄伦没想到龙天策如此轻易就把案卷推了出去,眼中闪过一丝意外,随即又笑道:“龙大人刚到,想必还有许多要务。只是眼下秋收将至,往年总有流民涌入县城,抢粮滋事,要不要贴出告示,禁止流民入城?”
这便是赤裸裸的刁难了。禁止流民入城,看似是维护治安,实则是将流离失所的百姓拒之门外,任其自生自灭,暴露了黄伦等人对底层百姓的漠视。
龙天策看向黄伦,语气平静却带着力量:“流民也是大唐子民,遭逢战乱,本就可怜。当务之急,是设立收容所,赈济灾民,而非将他们拒之门外。此事,我已让黄强着手准备,还需黄先生协调些粮食和房屋。”
黄强往前一站,铁塔般的身影带着一股煞气:“黄先生,龙大人的话,你听明白了?”
黄伦被黄强的气势慑住,讪讪道:“这……收容所耗资巨大,定远县库空虚,恐怕……”
“县库空虚?” 龙天策打断他,“我查阅过账册,去年朝廷下拨的赈灾粮,至今尚有三成未发放,这笔粮食,足够支撑收容所运转。”
他目光扫过主簿,主簿脸色一白,连忙低下头——那三成粮食,早已被他们几人分赃,账册上做了假账。
黄伦没想到龙天策竟查得如此之细,一时语塞,只能含糊道:“此事……容我等商议商议,再给大人回话。”
“不必商议了。” 龙天策朗声道,“午时之前,我要看到粮食从仓库调出,送往城东废弃的粮仓,那里将作为收容所。黄强,你带人去监运。”
“是!” 黄强领命,转身便走,路过黄伦身边时,故意撞了一下他的胳膊,黄伦一个踉跄,险些摔倒,脸色瞬间涨得通红。
这一回合,龙天策胜得干脆,却也彻底撕破了表面的平和。
午后,龙天策准备下乡巡查,想亲自看看定远的农田和百姓生计。刚走到县衙门口,就被典史拦住了。
“龙大人,不可啊!” 典史一脸焦急,“乡下不太平,前几日还有农户说看到了山贼,大人万金之躯,若是有个闪失,小的们担待不起!”
黄伦也不知何时跟了出来,附和道:“是啊龙大人,路途遥远,山路崎岖,您刚到定远,身子要紧。有什么事,吩咐小的们去办就是,何必亲劳?” 他这话看似关切,实则是怕龙天策看到乡下的真实情况——那些被豪强兼并的土地,那些因苛捐杂税而荒芜的农田。
龙天策看着两人一唱一和,心中已然明了。他看向风影:“风影,你前几日探路,乡下可有山贼?”
风影从阴影里走出,声音平淡:“回大人,未见山贼,只有几处村落有地痞骚扰百姓,已记下位置。”
黄伦和典史的脸色顿时有些难看。
“既然没有山贼,那就更该去看看了。” 龙天策翻身上马,“百姓是衣食父母,他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本官得亲眼瞧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