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着作八公山诗
谢朓
二别阻汉坻,双崤望河澳。
兹岭复漓岏,分区奠淮服。
东限琅琊台,西距孟诸陆。
阡眠起杂树,檀栾荫修竹。
日隐涧疑空,云聚岫如复。
出没眺楼雉,远近送春目。
戎州昔乱华,素景沦伊谷。
阽危赖宗衮,微管寄明牧。
长蛇固能翦,奔鲸自此曝。
道峻芳尘流,业遥年运倏。
平生仰令图,吁嗟命不淑。
浩荡别亲知,连翩戒征轴。
再远馆娃宫,两去河阳谷。
风烟四时犯,霜雨朝夜沐。
春秀良已凋,秋场庶能筑。
……
赏析:
《和王着作融八公山诗》是谢朓和王融之作,借八公山这一独特地理与历史地标,融合写景、叙事与抒情,展现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思考以及自身命运的喟叹。
一、开篇描绘八公山形胜
“二别阻汉坻,双崤望河澳。兹岭复漓岏,分区奠淮服”,起笔不凡,以“二别”“双崤”这类着名山川作比,衬托八公山的巍峨。“兹岭复漓岏”直接描绘八公山高耸险峻之态,“分区奠淮服”表明其作为战略要地,奠定淮南地区格局,凸显地理重要性,为下文历史叙事埋下伏笔,宏大的地理描写营造出壮阔的氛围。
二、细腻勾勒自然景致
“东限琅琊台,西距孟诸陆。阡眠起杂树,檀栾荫修竹。日隐涧疑空,云聚岫如复。出没眺楼雉,远近送春目”,从宏观地理转入细腻自然描写。“东限”“西距”界定八公山范围,展现其广袤。“阡眠起杂树,檀栾荫修竹”,以树木丛生、翠竹成荫描绘生机盎然之景;“日隐涧疑空,云聚岫如复”,捕捉光影云气变化,日隐涧空,云聚山复,画面富有层次感与动态美。“出没眺楼雉,远近送春目”,从山中眺望,楼雉若隐若现,远近春色尽收眼底,借景抒情,为后文感慨铺垫。
三、回溯历史兴衰
“戎州昔乱华,素景沦伊谷。阽危赖宗衮,微管寄明牧。长蛇固能翦,奔鲸自此曝。道峻芳尘流,业遥年运倏”,诗人回溯西晋末年历史,“戎州乱华”“素景沦伊谷”指少数民族入侵,西晋覆灭,中原沦陷。“阽危赖宗衮,微管寄明牧”,强调关键时刻,谢安等贤才力挽狂澜,拯救东晋于危难。“长蛇”“奔鲸”比喻叛军,被成功翦除,凸显东晋将领功绩。“道峻芳尘流,业遥年运倏”,盛赞先辈道德崇高、功业流传,但岁月匆匆,繁华不再,引发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感慨。
四、抒发个人命运感慨
“平生仰令图,吁嗟命不淑。浩荡别亲知,连翩戒征轴。再远馆娃宫,两去河阳谷。风烟四时犯,霜雨朝夜沐。春秀良已凋,秋场庶能筑”,由历史转入个人命运。诗人仰慕先辈功绩,无奈命运不佳。“浩荡别亲知”写远离亲友的孤独,“再远”“两去”强调辗转奔波。“风烟”“霜雨”描绘旅途艰辛,“春秀良已凋,秋场庶能筑”,以季节变化象征人生起伏,虽青春流逝,但仍期待有所建树,表达复杂而坚韧的情感。
五、艺术特色
1. 结构精巧:从地理描写开篇,过渡到历史叙事,最后落脚个人感慨,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以景起,以情终,借景抒情,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使诗歌内容丰富且逻辑连贯。
2. 用典自然:借西晋末年历史典故,如“微管”用管仲典故,借古喻今,深化主题,增添历史厚重感。典故运用自然贴切,与诗歌整体融为一体,展现诗人深厚文学素养。
3. 情景交融:自然景色描写不仅展现八公山之美,更烘托历史兴衰与个人情感。如日隐云聚之景,映衬历史变迁无常;旅途风霜之景,强化个人漂泊孤独,情景相生,增强诗歌感染力。
……
解析:
1. 二别阻汉坻,双崤望河澳:
- “二别”指大别山与小别山 ,它们“阻汉坻”,也就是雄踞在汉水岸边,像卫士般阻挡守护。“双崤”即崤山,远远“望河澳”,眺望着黄河弯曲处。诗人开篇选取这两组着名山川,以宏大笔触勾勒出壮阔地理画面,为引出八公山铺垫,暗示八公山如同这些名山,有着重要地理位置与雄伟不凡气势,让读者对八公山产生期待。
2. 兹岭复漓岏,分区奠淮服:
- “兹岭”明确所指为八公山 ,“漓岏”生动描绘出八公山山势高耸险峻之态,展现其雄伟巍峨。“分区”体现八公山在地理区域划分中具有重要界定作用 ,“奠淮服”表明它奠定了淮南地区的地理格局,突出八公山是淮南地区的关键地理坐标与重要依托,在区域地理中占据核心地位。
3. 东限琅琊台,西距孟诸陆:
- “东限琅琊台”,意即八公山向东以琅琊台为界限 ,“琅琊台”增添了空间上的方位感与距离感。“西距孟诸陆”说明八公山向西延展至孟诸泽的陆地 ,“孟诸陆”进一步拓展了八公山在西边的地理范围。此句精准点明八公山东西边界,从广阔空间维度凸显其地域广袤,强化八公山在地域上的重要性与影响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