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
王微
思妇临高台,长想凭华轩。
弄弦不成曲,哀歌送苦言。
箕帚留江介,良人处雁门。
讵忆无衣苦,但知狐白温。
日暗牛羊下,野雀满空园。
孟冬寒风起,东壁正中昏。
朱火独照人,抱景自愁怨。
谁知心曲乱,所思不可论。
……
赏析:
王微的《杂诗》以思妇的视角,生动且细腻地描绘出思妇对远戍丈夫的深切思念,情感真挚动人,艺术表现手法独特,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充满哀愁的闺怨图景。
一、情感内涵
1. 深切的思念之苦:诗开篇“思妇临高台,长想凭华轩”,描绘思妇登上高台,凭栏远望,开篇即点明思妇对远方之人的长久思念。“弄弦不成曲,哀歌送苦言”,通过思妇弹琴不成、只能哀歌的细节,将其内心因思念而产生的烦乱与痛苦直白地展现出来。她满心愁绪,以至于无法正常弹奏出完整的曲子,只能借哀歌倾诉心中的悲苦。
2. 孤独与哀怨交织:“箕帚留江介,良人处雁门”,写出思妇独守家乡,操持家务,而丈夫却远在雁门戍边,两地相隔,聚少离多,突出了思妇的孤独处境。这种孤独在“朱火独照人,抱景自愁怨”一句中被进一步强化,屋内唯有红烛映照,她只能与自己的影子相伴,更添哀怨。漫漫长夜,无人倾诉,只能独自承受这份孤独与哀怨。
3. 复杂的心理落差:“讵忆无衣苦,但知狐白温”一句,微妙地传达出思妇对丈夫处境的担忧与自己孤独处境的对比。她担心丈夫在边塞受冻,却只能自己独守空闺,无人关怀。这种心理落差,进一步加深了她的哀怨情绪,也体现出她对丈夫深沉的爱与牵挂。
二、艺术特色
1. 借事抒情:诗中通过思妇“弄弦不成曲”“哀歌送苦言”等行为细节,生动地展现出她内心的痛苦与烦乱。弹琴本是一种消遣方式,但因思念过度,她无法专注弹奏,只能以哀歌抒发情感,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她的哀伤。这些具体的行为描写,使思妇的形象更加立体,情感更加真实可感。
2. 环境烘托:诗中多处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思妇的心境。“日暗牛羊下,野雀满空园”描绘了傍晚时分,牛羊归圈,野雀在空园中乱飞的场景,营造出一种荒凉、寂静的氛围,衬托出思妇独守空闺的孤独。“孟冬寒风起,东壁正中昏”点明时节为孟冬,寒风乍起,不仅给人带来生理上的寒冷,更烘托出思妇内心的凄凉。“朱火独照人”,屋内唯一的光亮只有红烛,红烛虽有光,却无法驱散思妇内心的孤独与哀愁,反而更添一份孤寂之感。这些环境描写从不同角度渲染了气氛,强化了思妇的情感表达。
3. 对比映衬:“讵忆无衣苦,但知狐白温”将思妇在家的孤独与对丈夫在边塞受冻的担忧进行对比,突出了两人处境的差异以及思妇内心复杂的情感。这种对比不仅加深了诗歌的情感深度,也使思妇的形象更加丰满,她既担忧丈夫,又为自己的孤独处境感到哀怨,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王微的《杂诗》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闺怨诗中的佳作,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思妇的愁苦与哀怨。
……
解析:
1. 思妇临高台,长想凭华轩
- 解析:首句描绘了一位思妇登上高高的楼台,久久地倚靠着华丽的栏杆。“临高台”点明地点,在古代诗词中,高台常常是思妇登高远眺、寄托思念之地,为诗歌奠定了思念的基调。“长想”突出了思念的长久与深沉,她心中满是对远方之人的牵挂,只能凭借着栏杆,极目远望,希望能看到丈夫归来的身影,开篇便将思妇的思念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2. 弄弦不成曲,哀歌送苦言
- 解析:此句写思妇试图通过弹奏琴弦来排解心中的愁绪,然而却无法弹奏出完整的曲子。这是因为她的心思完全被思念占据,心烦意乱,根本无法专注于弹琴。无奈之下,她只能以哀伤的歌声来传达内心痛苦的话语。这里通过“弄弦不成曲”的细节,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烦乱与痛苦,而“哀歌送苦言”则直接抒发了她满心的悲苦,让读者仿佛能听到那如泣如诉的歌声,感受到她深深的哀愁。
3. 箕帚留江介,良人处雁门
- 解析:“箕帚”指代家务劳动,表明思妇留在江边的家乡,每日操持着家中的琐事。而“良人”指丈夫,此时却远在雁门戍边。“江介”与“雁门”,一南一北,相隔遥远,形成鲜明的空间对比,突出了夫妻二人分离的遥远和思妇的孤独。这种分离使得思妇不仅要独自承担家务的辛劳,还要承受对丈夫的深深思念,进一步深化了她的哀怨之情。
4. 讵忆无衣苦,但知狐白温
- 解析:这两句细腻地刻画了思妇的心理活动。“讵忆无衣苦”,她不禁担忧远在边塞的丈夫是否会因缺少衣物而忍受寒冷之苦,体现出她对丈夫的深切关怀与牵挂。“但知狐白温”,与丈夫的艰苦处境相比,自己虽身处家中,却只能感受到自身的温暖,这种对比更加深了思妇内心的痛苦。她既心疼丈夫,又因自己无法陪伴在丈夫身边而感到无奈和哀怨,这种复杂的情感在这两句诗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