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偃禾复,圣志申
- 解析:随着成王与周公之间矛盾的化解,周公的“圣志”得以实现。周公一生致力于巩固周王朝统治、推行礼乐制度等伟大志向,“圣志申”表明周公在经历诸多波折后,其政治理想和抱负终于能够得以施展,高度赞扬了周公为周王朝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卓越贡献。
6. 营都新邑,从斯民
- 解析:“营都新邑”指周公主持营建洛邑(成周),洛邑的建成,加强了周王朝对东方的控制,是周王朝政治布局中的重要举措。“从斯民”表示将部分殷商遗民迁移至洛邑,使其顺从周王朝的统治。这一举措既有助于对殷商旧地的管理,又促进了民族融合与地区发展,展现了周公卓越的政治远见和治理才能。
7. 从斯民,德惟明
- 解析:通过对殷商遗民的有效管理,使他们顺从周王朝统治,彰显了周王朝的“德”。“德惟明”强调周王朝的德政光明磊落、彰显于世,这种德政不仅体现在军事征服后的安抚治理,还在于以道德感化民众,赢得民心,是周王朝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
8. 兴颂声,致嘉祥
- 解析:周王朝施行德政,使得百姓安居乐业,从而“兴颂声”,即百姓纷纷歌颂周王朝的统治。“致嘉祥”表示由于德政的施行,祥瑞降临。在古代观念中,祥瑞是上天对统治者德行的认可和褒奖,此句从百姓歌颂和祥瑞出现两个方面,进一步祥瑞周王朝德政的良好效果。
9. 鸣凤爰集,万国康
- 解析:“鸣凤爰集”描绘凤凰鸣叫着聚集而来,凤凰在古代象征吉祥、美好,是太平盛世的象征。“万国康”表示天下各国都安康太平,此句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一幅因周王朝德政而带来的天下大治、万民同乐的繁荣昌盛景象,是对周王朝兴盛局面的极致赞美。
10. 万国康,犹弗已
- 解析:即使已经实现“万国康”的繁荣局面,周王朝的统治者仍不满足、不停歇。体现出一种积极进取、追求更高目标的精神,表明周王朝希望持续保持这种繁荣昌盛的态势,不断发展,为百姓创造更好的生活,展现了统治者的远大抱负和责任感。
11. 握发吐餐,下群士
- 解析:此句化用“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典故,形容周公为了接待贤士,洗发时多次握住头发,吃饭时多次吐出食物,表现出周公礼贤下士的态度。这里借周公的行为,期望后世君主也能像周公一样,重视人才,以谦逊、诚恳的态度对待天下贤能之士,广泛招揽人才为国家效力。
12. 惟我君,继伊周
- 解析:“伊”指伊尹,“周”指周公,伊尹辅佐商汤建立商朝,周公辅佐周武王、周成王巩固周王朝,二人皆是历史上着名的贤相。“惟我君,继伊周”表达了对当今君主的期望,希望君主能像伊尹和周公那样,成为贤明的统治者,延续他们的治国理念和辉煌功绩,带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
13. 亲睹盛世,复何求
- 解析:如果君主能够像伊尹、周公那样贤明,就能够亲眼目睹国家的盛世景象,到那时也就没有其他更多的追求了。此句进一步强调了君主以伊尹、周公为榜样,实现国家繁荣的重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对盛世的向往和对君主的劝勉。
……
句译:
1. 思悲公,怀衮衣:追思周公啊,缅怀他身着尊贵的衮衣。
2. 东国何悲,公西归:东国之人为何如此悲伤?因为周公要西归镐京。
3. 公西归,流二叔:周公西归之后,流放了管叔和蔡叔。
4. 幼主既悟,偃禾复:年幼的周成王已然醒悟,就像偃倒的禾苗重新挺立。
5. 偃禾复,圣志申:误会消除如禾苗复立,周公的圣明志向得以施展。
6. 营都新邑,从斯民:营建新的都城洛邑,使殷商遗民顺从。
7. 从斯民,德惟明:使这些百姓顺从,彰显出周王朝德政清明。
8. 兴颂声,致嘉祥:引得百姓歌颂之声兴起,招致吉祥的征兆降临。
9. 鸣凤爰集,万国康:凤凰鸣叫着纷纷聚集,天下各国都安康太平。
10. 万国康,犹弗已:天下各国都已安康,然而仍不满足、不停歇。
11. 握发吐餐,下群士:像周公那样洗发时多次握发,吃饭时多次吐哺,礼待天下贤士。
12. 惟我君,继伊周:希望我们的君主,能继承伊尹和周公的贤明。
13. 亲睹盛世,复何求:亲眼目睹国家的盛世景象,又还有什么别的追求呢。
……
全译:
追思周公啊,缅怀他身着那尊贵的衮衣。
东国之人为何如此悲痛?只因周公要西归镐京。
周公西归之后,流放了叛乱的管叔与蔡叔。
年幼的周成王已然醒悟,恰似偃倒的禾苗重新挺立。
误会消除如禾苗复立,周公圣明的志向终得施展。
于是营建新都洛邑,使殷商遗民皆顺从归化。
殷商遗民纷纷顺从,彰显出周王朝德政的清明。
引得百姓歌颂之声四起,吉祥的征兆也纷纷降临。
凤凰鸣叫着齐聚于此,天下各国皆安康太平。
即便天下各国已然安康,仍不懈怠、继续奋进。
要像周公那样,洗发时多次握发,吃饭时多次吐哺,礼贤下士。
愿我们的君主,能继承伊尹和周公的贤德。
如此便能亲眼目睹国家的盛世,又还有什么别的奢求呢。
喜欢诗词一万首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诗词一万首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